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文化中国行】祁喜春:让非遗传承活起来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吕锦武    发布时间:2024-05-24 07:28    编辑:管理员         
祁喜春拿起连身马的将军靠舞动起来,如同跳跃的精灵,灵动耀眼。

  “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扯一块白布,亮一盏青灯,尺把小人,便将世间百态的精彩映现于皮影上。

  据史书记载,皮影戏起源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皮影戏是集光影、雕刻、舞蹈、说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雕刻作为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艺人的精湛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5月22日,记者来到海东市乐都区七里店安置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祁喜春的家里,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她的工作室里,挂满了剪纸和皮影作品。皮影作品既有古香古色的传统皮影,又有现代人物形象。传统和现代在这里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祁喜春曾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信用联社的一名员工,闲暇之余,专门制作回馈客户的剪纸礼品。现在退休在家,剪纸和皮影雕刻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主色调,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她让非遗传承“活”了起来。

  祁喜春说,在母亲的熏陶下,她从小就开始摸索做一些简单的花鸟剪纸作品,久而久之,慢慢喜欢上了剪纸艺术。剪纸作品《春夏秋冬》因画面古朴、优雅,成功成为青海省举办的“百工之星——群众(非专业)工艺美术作品展”参展作品。2016年9月,她的剪纸作品《晒藏毯》参加了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传统工艺项目(剪纸)比赛,并获得达人奖。

  祁喜春说,剪纸中的阴剪、阳剪与皮影雕刻中的阴刻、阳刻的手法一致,剪纸中常用的月牙纹、水滴纹等图文元素也是皮影雕刻中常用的,剪纸和皮影雕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6年,祁喜春开始学习皮影雕刻技艺,运用刀具雕刻飞禽走兽,还有亭台楼阁。2008年,她参加大通县举办的皮影雕刻培训班,系统学习皮影雕刻的基本技艺,学习中她得到一些省级非遗传承人的辅导和帮助,祁喜春的雕刻技艺有了很大提升。

  “皮影雕刻讲究精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选皮、过稿、潮皮、雕镂、敷色等20余道工序,一张皮影要经过几千刀的雕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雕刻期间不能有丝毫分心。”祁喜春深有感触地说。

  皮影雕刻是一门繁杂、枯燥的技术活,需要有一颗匠心。祁喜春说,现在的很多皮影都是机器制作的,速度快、产量高,对传统手工皮影雕刻造成冲击和压力,但没有人工雕刻的皮影,也缺少了灵魂。

  思路决定出路。在传统皮影雕刻过程中,祁喜春还不断探索创新,融入时代元素创作了多部作品,赋予皮影雕刻技艺更多的内涵。从创作的《鸡毛信》作品开始,她尝试将现代人物造型融入传统雕刻技法,结合自身感悟,对传统皮影的人物造型不断创新,使得人物形象一改过去的呆板,更加写实立体,生动而鲜活。

  在不断探索中,她创作出《武财神》《两小无猜》《藏汉和亲》《杨宗保和穆桂英》等作品,因人物传神、色彩绚丽、刀法细腻,广受好评。其中,《武财神》荣获青海省第八届文学文艺奖。

  祁喜春说,她通过社区和当地文化部门,已参加多次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以传帮带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剪纸、皮影等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