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人与青山两不负的生动写照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 2023-01-07 09:27    编辑: 王瑞欣         

 

水丰草美处处“净”好。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供图

   首次明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首次提出青海要建设产业“四地”,进一步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波澜壮阔欣回首,过去五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青海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已成为青海大地上的生动写照。

  全力守护“中华水塔”

  在青海,生态是立省之本、发展之要,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如今的江源儿女无不感受到绿水青山的深厚内涵,良好生态带来的最普惠民生福祉。

  今天的青海,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57%以上,重点沙区实现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根本性转变,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显著改善,藏羚羊、普氏原羚、青海湖裸鲤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亮起“大美净好”新形象,长江、黄河、澜沧江源源不断地将源头清水输送至下游地区。湟水河已从往昔的黑臭脏乱恢复到清新亮丽,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条银色飘带穿城而过,与青山绿树相映,呈现出水清岸绿景美的怡人景象。省内外游客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看到生态环境明显变化、持续向好,天蓝地绿水清已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青海生态之窗”已基本实现“一张网”看尽青海美景,点位从最初只有6个增加到76个,水生态、草原生态、野生动物活动等通过远程实时监测、实现数据共享,不仅在全国展现了青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展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生态保护的决心,更展现着青海儿女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恒心。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青海印发了《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全面开展“七个新高地”建设。今天的青海正在全国率先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从部署到落实正一项项工作高开高走。

  高标准建设国家公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五年时间,青海以国家公园建设赢得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公园设立省份,从首个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成为目前国家公园最多的省份,国家公园为青海生态添彩、为发展赋能,成为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响亮招牌。

  2019年6月,青海在全国率先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2020年3月,青海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出台印发《青海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按照“三步走”战略目标,建设国家公园,筑牢生态屏障。

  岁月总会在发展坐标上标注不凡的注脚。三江源不仅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也是首批正式设立的国家公园之一,是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打破“九龙治水”和执法监管“碎片化”,三江源经历了从无到有、有中创优的“蝶变”,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实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划面积由12.31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07万平方公里,正处在高标准建设阶段。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目前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通过国家评估,设园工作有序推进。自2017年至今,青海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任务,以“十好”国家公园为目标,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管理机构,推行综合执法工作模式,40个标准化管护站全部建设完成,着力打造青海片区“生态保护高地、生态科研高地、生态文化高地”。

  青海湖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极具代表性。2022年上半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目前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已全面展开。同时,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群将更具规模。而且,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评估区综合科考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科学考察外业工作正在进行中,昆仑山、青海湖国家公园范围及分区划定工作正同步推进。

  目前,全省109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到79处,总面积达26.5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08%,较整合优化前提升3.85%。其中国家公园占自然保护地面积的77.17%,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立足保护和发展实际,寻找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点,积极引导当地农牧民群众加入到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新的尝试,努力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细数过往,三江源国家公园因地制宜,不断强化牧民群众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1.72万名牧民持证上岗。并积极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利用马队、摩托车队、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园区内53个行政村成立了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牧民从生态索取者变为守护者,成为民众参与保护、分享成果的成功案例。同时,加快发展澜沧江源园区昂赛雪豹观察自然体验等特许经营项目,充分寻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契合点,让众多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

  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期间,我省在全国首创了“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构建规划标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宣教培训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自然教育已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的品牌项目。

  同时,积极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当地群众参与共建,完善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政策,普及设置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推进各类保护区内群众转产转业,共享生态红利,目前全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超过14万个。建立在良好生态基础上的生态富民产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色经济林、生态旅游、种草繁育、中藏药材、林下种养等特色产业不断释放红利,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生态保护、环境美好、群众增收、区域发展共生共赢局面已经形成。

  人与自然密不可分,本应和谐共生。当生态环境在制度约束中得到最严格保护,也将反哺人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履行生态责任,彰显生态价值,挖掘生态潜力,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干在当下也谋在长远。

  采访感言: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圆满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正式获批,昆仑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公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青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在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迈出有力步伐。

  因生态而美借生态而兴,生态优势赋能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全省生态保护公益岗位超过14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为当地牧民群众实现“一户一岗”,盐湖产业、清洁能源、循环经济、高原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壮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青海大地不断印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向我们迈步而来。因生态保护之需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进而催生涵盖范围更广、领域更宽的生态产业,从最初谋划绿色发展产业布局到如今产业延链强链补链,生态保护优先理念贯穿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

  忆往昔看今朝。回望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整装出发。进入新时代,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要始终铭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地扛起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的历史责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一切产业、经济活动都必须有利于促进生态良性发展,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要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高标准建设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高标准创建青海湖国家公园,加强可可西里世界遗产地保护,做好昆仑山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构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要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扛牢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用心守护好这片高天厚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