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走好生态路 奔向生态美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1-11-19 09:08    编辑: 马燕燕         

——聚焦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海样本”

天下黄河贵德清。解世强 摄

清清湟水河穿湟源县城而过。赵俊杰 张永忠 摄

黄河生态得到改善,吸引成群大天鹅做客。赵俊杰 摄

我省每年都组织群众义务造林绿化荒山。赵俊杰 摄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地球第三极。特殊的区位、特殊的使命,青海肩负着守护生态的巨大责任和使命。守护绿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青海勇立潮头。

  近年来,我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抓“一优两高”战略机遇,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全省各地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初步形成点面结合的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批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鲜活案例。

  10月14日,生态环境部对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黄南藏族自治州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下简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至此,全省共创建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湟源、贵德、平安、河南、黄南)和两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命名44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和534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社区)。

  (一)

  绿色是青海的底色,这是青海各族群众共同绘就的画卷。

  初冬,站在黄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同仁市隆务镇东西山上,放眼望去,山坡上树木成林,脚下玉带似的隆务河流向远方。

  东西山是黄南州绿化造林的重要部分之一。经过不懈努力,如今的东西山成为黄南州国土绿化工程的一大亮点。走进林区,阵阵清脆的鸟鸣声不时传入耳中。

  “树木多了,雨水多了,空气也新鲜了。”家住隆务镇的才让太说,东西山绿化后,感受最明显的是,空气不像以前那样干燥了,尤其到了冬天,漫天飞舞的尘土没有了。隆务镇东西山能有今天的喜人景象,是黄南州各族干部群众努力付出的结果。

  绿色是大自然最动人的底色,而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秀美家园,也是黄南州干部群众锲而不舍的追求。一路走来,随处可见的那一抹绿色,是黄南州实施国土绿化行动的真实写照。

  “十三五”期间,黄南州共完成国土绿化任务14.35万公顷,义务植树475万株,特别是隆务东西山、南当山、格拉滩及尖扎县黄河沿岸等集中连片造林,生态建设日益凸显。

  黄南州管辖的河南县,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创新推进“极数河南”生态区建设、创新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一并推行“无垃圾示范县”。特别是河南县持之以恒抓“白色污染”治理,持续18年实行“禁塑令”“禁塑”工作已从制度约束变为群众自觉。

  目前,河南县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形成一条龙模式,即由村(社区)一级收集、乡(镇)一级转运、县上集中处理的模式,做到垃圾不落地。“禁塑”工作已成为河南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禁塑”工作的不断延伸,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有机畜牧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创建无垃圾示范县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二)

  一条条柏油路干净宽阔,一座座温室大棚坐落在田野间,一张张笑脸喜看乡村新变化……走在海东市平安区,一幅“村新、业兴、景美、人和”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回应群众期盼、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平安区集中力量攻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难点问题,深入推进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常态化,平安区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明显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走进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石碑村,平整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房前屋后亮堂堂,原先“脏乱差”的村子,现在规划成了特色乡村旅游点,切实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

  “我们村通过对村庄房屋外立面统一规划、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等工程建设,现在干净多了,住得也舒服。”村民马守庆自豪地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让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在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道路上,海东市平安区先后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厕所革命”。同时,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展现在群众眼前的是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平安区素有“高原硒都”之称,作为青海最大的天然富硒区,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部署,全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评价位居全省前列,现代高原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成效初显,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在全省发挥示范引领,展现出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从平安区沿着湟水河逆流而上,穿过湟源峡,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山清水秀的画卷。作为湟水河上游的重要县域,湟源县立足生态安全,彰显绿水青山,走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之路。

  近年来,湟源县实施城乡“微绿化”15公顷,实施年处理80万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生态环保项目,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目前,湟源县努力打造湟水上游生态强县,大力推进以环保、林业、水务、现代农牧业、生态旅游、生态家园、生态文化为主的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实现“生态、人文、效益、景观”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近年来,湟源县铁腕治污,环保成绩有目共睹。在“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转变背后,是湟源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探索实践。

  (三)

  车过拉脊山,蓝天白云映衬着清清黄河,沿岸的七彩丹霞,在阳光照耀下显现出优美的身姿。初冬,在贵德县依然能够看到绿意。这里气候宜人,风景优美,一幅幅美丽画卷在冬日里显得更加迷人。

  长期以来,贵德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创新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围绕生态农牧业、绿色清洁工业、高原文化旅游业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特别是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方面,大胆创新,全面推行“党政主导、市场运作、分类治理、三级监管”的治理方式,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公共服务方式,年投资1600万元引进专业城乡保洁服务公司,承担县城、乡镇、村清扫保洁、垃圾清运、公厕运营管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职能,构建了“全方位覆盖、市场化运作、群众认可满意”的城乡环卫工作格局,一举攻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难题。采用PPP模式,累计投入资金2.18亿元,在全县7个乡镇65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建设管网187.46公里。针对部分村庄污水管网难以对接县城主管网的实际,配套修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站148座,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生活污水随意排放问题。

  天下黄河贵德清。黄河是贵德的金名片,贵德县通过实施黄河流域贵德河阴段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芦花湾水生态公园,进一步完善了贵德黄河风情线“水-草-鱼-鸟-人”共生系统,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规划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谱写贵德生态文明美丽画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践行“一优两高”战略,擘画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美丽画卷。如今的青海,绿色发展深入人心,绿色行动蔚然成风。放眼青海,到处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秀美画卷。(赵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