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果洛州民族团结成为“三色班玛”的金钥匙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9-12 10:13    编辑: 陈悦         

  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是青海省的“南大门”,县内最高海拔5047米,距离省会西宁780公里,距离果洛州府332公里,山大沟深。以“红色——红军留下长征足迹、金色——原生态藏文化、绿色——全省面积最大原始森林”,称为“三色班玛”。

  党的十八大以来,班玛县把民族团结工作摆到全局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思考和谋划,牢牢把握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民族团结之树已深深植根于班玛各族人民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金色文化拓宽脱贫路

  在雪域高原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班玛黑陶,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新的功效……8月23日,记者走进班玛县金色文化扶贫产业园,这里以藏民俗文化元素为基础,汇集唐卡绘制、黑陶、木雕和银器加工为主,以转移就业培训为辅,是充分体现藏族民俗文化元素的民间艺术手工艺的扶贫产业园区。

  在班玛黑陶旅游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黑陶制作工作室,一件件茶杯、水壶、陶罐,琳琅满目地摆在货架上,黑陶制作艺人们正在桌前忙碌地打磨、捏制黑陶。

  公司总经理果洛谢格太是第四代班玛黑陶技艺传承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黑陶工艺制作的完整流程包括取土、晒干、粉碎、和泥、打磨、捏制、发酵、火烧、熏黑、抛光、成品,制作过程都是原始手工,用的土来自班玛县灯塔乡山。”果洛谢格太说。

  2014年,果洛谢格太开办了这家公司,目前已招收了19名学员,绝大部分学员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他们不仅能免费学习黑陶制作技艺,每个月还有稳定的收入。“黑陶制作技艺是藏族民俗文化,我想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带动更多人致富。”果洛谢格太说。

  闹日措和闹周是姐弟俩,在这里上班。经过5年的学习,他们已经能独立制作黑陶,每人月收入能达4000元。“现在我们家已经脱贫了,我和弟弟的愿望是继续把班玛的黑陶文化传承下去。”闹日措说。

  近年来,班玛县针对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县情,坚持把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作为精准扶贫和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通过各项产业扶贫措施,切实协调了民族关系,解决了基层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有效的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进步,各族群众共享惠民红利,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红色血脉引领新发展

  班玛县是红军长征唯一途经青海的地方,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浓厚的红色底蕴。近年来,班玛县立足保护、开发和利用,依托“红军沟”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教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建设红色班玛。

  6月30日至7月2日,果洛藏族自治州在班玛县开展的“红色教育党日活动”读书班学习火热。

  由果洛州委常委会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百余人组成的“红色教育党日活动”读书班,从班玛县城出发,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举红旗,唱红歌,沿着崎岖山道,向班玛红军沟行进。走进班玛红军纪念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马灯、草鞋、步枪……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穿透时空,仿佛眼前再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严峻考验。

  玛沁县委书记熊元来是班里的一员,他说:“有首歌儿这样唱道‘红军走了、村寨空了,村寨空了心不焦,心焦得是红军走了’。红军给当地的群众留下了美好印象。饮水思源,不忘初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追溯源头,汲取智慧营养,今天走进红军沟,重走红军走过的路,作为一名党员,要把学习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武装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班玛县在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中,充分传承利用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红色资源,发挥党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凝聚力和引领作用,有效利用红军沟纪念馆这一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巩固提高民族团结创建成果,促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进入常态化。

  绿色发展提供优质资源

  东部沙棘,西部枸杞,南部藏茶,河湟杂果。一个如画的林下经济蓝图在全省铺开。近年来,班玛县发挥资源优势,按照“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域、优先发展”的原则,确立了大力发展藏茶产业的战略思路。

  “澳保吉,你家的藏茶卖得咋样啊?”走在班玛县灯塔乡班前村,见到正要去藏茶地里拔草的村民尕保,村党支部书记尕玛求问道。

  “可以呢,全卖完了。”尕保种了3亩地藏茶,他的30公斤藏茶5月份全部销售完了,一公斤卖600元,秋天还能卖40公斤,除去成本,今年仅靠藏茶他就能净赚3万多元。

  2012年,在广西考察学习时,尕玛求发现了广西的大片茶树,他说:“我当时看嘛,这个茶和我们藏茶很像,他这个茶卖的那么贵,我们那山上野生的藏茶就有点便宜,且没人管,更别说卖钱了。”发现了这个商机,一回到村里,尕玛求就开始带着大家去采摘藏茶,销售成功后,种植藏茶的人越来越多。

  班玛藏茶是利用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的叶子加工制作而成。每年4月底5月初,班玛县逐渐山林翠绿,此时便进入花叶海棠种植的“黄金期”。来到亚尔堂乡人工栽植的藏茶基地,一棵棵栽植的海棠树苗已长到齐腰高。

  “花叶海棠既是经济树种,又是生态树种,苗木作为防风固沙、绿化荒坡的“先锋树种”,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地植被覆盖率,起到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尕玛求说。

  如今,班玛县通过藏茶产业项目实施,逐步改变了林区群众以牧为业的传统生产方式,改变因放牧对林地的挤占,缓解和减少林牧矛盾,化解了发展和保护的相互制约,保护了森林资源,加快了公益林建设。同时形成了藏茶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产体系,班玛人踩出了一条“特色化、品牌化、优质化”的藏茶发展新路子,正在走出一条独辟蹊径的致富“生态路”。

  班玛人期待,再过几年,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就能成林,届时春季白花艳丽,夏季绿树浓荫、秋季红果满树,将成为班玛的一大景观,为日益火爆的旅游增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班前村从一个封闭的贫困小村,变成了幸福的旅游名村,民族团结从“互帮互助”到“共同进步”,和谐局面持续巩固……

  班玛县通过一系列促进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全县面貌焕然一新,民族团结氛围更加浓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深入,如今,班玛各族儿女以春风化雨之势浇灌民族团结之花,汇聚成了推进班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磅礴力量。(张浩 王湘琳 何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