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事业 / 民族教育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5-11-24 11:03    编辑: 马秀         

  新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扎实推进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战略极为迫切和重要。青海高校是各民族优秀人才汇集和培养的高地,理应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走在全社会前面。结合青海高校当前实际,我们认为应注重从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

  更加注重“四个认同”教育。一是从知识层面加强“四项基本教育”,即民族常识教育、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政策教育和民族法律法规教育。要讲清楚中国历史,我国各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各民族在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具体特征,中华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历史,各民族的现状以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宗教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积极贡献,进而增进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二是从价值观层面加强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从根本上构建民族团结的价值认同,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平等友好、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意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意淡化民族特殊性、差异性,充分挖掘各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多民族文化的共通性、相似性,并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会贯通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使其成为各民族一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三是从能力层面加强实践能力教育,使广大师生深刻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掌握民族交往的原则、方式方法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基本能力,正确看待民族间的差异,妥善处理民族问题,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课堂内外两个渠道。一是抓好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要重点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育,从教师、教材、课时、考核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教育涉及多个层面,内涵丰富,不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能完全达到教育目的的。为此,要深入挖掘思政理论课及一切哲学社会类课程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提升民族团结意识,提高政治觉悟。二是抓好第二课堂。抓好第二课堂教育,对于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打造系列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充分挖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讲深讲透,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要开展知识竞赛、文艺演出、民族艺术节、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三是加强实践教育。要面向民族地区组织开展顶岗支教、学雷锋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扶贫济困等实践活动,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升华师生的民族感情和团结意识。第四是选树先进典型。要积极发现和树立民族团结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发挥典型人物的辐射带动作用。

  更加注重师生两个群体对象。一是抓好对教师的教育。要特别注重对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和民族教师的教育。专家学者以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湛的专业技术,在青年学生中具有很大的感召力。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民族教师由于在语言、文化、心理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抓好教师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对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具有重要的牵引作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工作中,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要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而忽略了对教师的教育,这是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二是抓好所有学生的教育。我们发现,我省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从生源上看,各高校将教育对象更多定格在少数民族师生和本地师生;从年级来说,更注重对一年级新生的教育,高年级相对淡化。实际上,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是普遍教育,只有对所有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才能做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认同、相互依存,才能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更加注重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大学生根据其年龄、年级不同,有其特殊的共性思想行为特点。根据这一规律,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应通盘考虑、阶段连贯、环节紧扣、不留空挡,认真探索和实践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全过程育人新路径,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分为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教育、省情教育、法纪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规划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模块,每个模块由2—3个专题讲座、1—2次实地参观、2—3部相关影视资料片组成,并辅之以竞赛、演出等特殊内容。以一、二年级学生为重点,分学期、模块化、渐进式推进,三、四年级以模块和宏观教育相结合形式进行集中推进。

  第一学年应主要开展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知识、民族历史与现实为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重点是举行民族知识竞赛、民族团结讲座,观看民族团结主题影片;开展以学业生涯设计为内容的人生规划教育,重点是指导学生做好人生规划;开展以军训和国防知识为内容的国防教育,重点参观中国两弹研发中心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行国防知识讲座。第二学年应主要开展以边疆史地、边疆开发建设为内容的祖国统一教育,重点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开展以大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为内容的省情教育,重点举办感恩主题文艺演出;开展以校纪、校规及遵纪守法为内容的法纪和自律教育,重点举行法律知识竞赛,参观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重点举行党史知识竞赛和文艺汇演。第三、四学年主要开展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和以就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教育。

  更加注重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团结教育是手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根本目的。因此,作为高校,不能为团结而团结,而要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任务,从专业设置、教学改革、生活条件、就业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多的实际,各高校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要切实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多设置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理工类专业,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要深化教学改革,采取“双语教学”、分级教学、开设特殊人才培养实验班等特殊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水平。要多争取社会资助,设立更多的奖学、助学项目和勤工助学岗位,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少数民族学生中存在的最大困难和问题就是就业,特别是学民族语文或民族类专业的毕业生在竞争中面临更多困难。这虽然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需要高校切实采取一切手段,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训,增强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充分就业。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校园就有根基,反之就会影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赵燕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