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教学。受访者供图“王老师,想跟您聊个事儿,这事压在我心头久久不能释怀。”听到这话,正在备课的王宏老师放下手中的笔,示意普夏老师说下去。普夏面露惋惜之色,继续说道:“我听说珍秦镇有个叫索南达杰的学生,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但家里经济困难,上不了大学。唉,我们牧区出去个大学生多不容易啊!”听到这话,王宏急切地说:“你再仔细打听打听,了解下情况,我想资助他读完大学。”就这样,索南达杰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于2022年顺利毕业。这虽然只是一次偶然的闲聊,却让一名困境学生有了继续学业的机会。
时间来到2023年,王宏在一次跟班检查中,发现初三毕业班的旦周巴措总在啃干馍馍,作业本上满是泪痕。再三追问后得知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家里靠父亲跑长途勉强维持生计。王宏悄悄找到班主任,托她每月给旦周巴措转去200元生活费。旦周巴措考上高中那天,捧着录取通知书向王宏深深鞠躬,眼中满含热泪:“王老师,谢谢您的帮助指导,您比我的家人还亲。”“这些都是小事,上了高中也要好好读书啊。”王宏拍着他的肩膀叮嘱,眼中满是欣喜。
这些在王宏口中的“微薄小事”,却像雪域高原的星光,照亮了一个个困境少年前行的路。
王宏,这位出生于1965年的教育工作者,1988年走出玉树州民族师范学校后,来到称多县任教,2024年退休后仍无偿教学,在雪域高原教育一线躬耕三十七载。一路走来,从青海省中小学特级教师、青海省最美教师,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四有好老师”启功教师奖,再到2025年第五届青海省道德模范敬业奉献奖,一项项荣誉映照出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
“我这辈子就认准了教书这一件事,孩子们需要我,家乡的教育需要我。”王宏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藏着跨越三十余载岁月的坚定。小儿麻痹症留下的腿部残疾,让他的行走比常人艰难许多,但这并未阻挡他追梦的脚步。“读小学时,老师的不离不弃、悉心教导,如同一道光照亮了我的求学路。”也就在那时,教书育人的种子在心中扎下了根。
当思绪回到刚参加工作时,王宏很感慨:“原来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学校。同时,也面临专业教师‘引不来、留不住’的困境。”此后,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王宏毅然拿出17万元为学校捐建“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成为学校多媒体教学培训、课堂录播等的场所。如今,学校硬件设施全面升级,为学子们搭建起优质的学习平台。
“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多干几年,多送几个孩子走出高原,多为家乡培养几个有用的人才。”王宏数十年如一日“把学校当成家”,37年匠心育人,结出了累累硕果。他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始终在全县名列前茅,更令人欣慰的是,从学校走出去的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学成归来,参与家乡建设。
“王老师不仅教我们知识,更教我们做人。”称多县第一民族中学校长仁增扎西回忆道,1986年他在学校初中部求学时,正是王宏老师的悉心教导让他坚定了从教的决心。后来在两人共事的多年间,仁增扎西也见证着王宏老师的敬业日常。“那些曾经调皮捣蛋、叛逆厌学的学生,在王宏老师的耐心教导和关爱下,不仅顺利完成学业,许多人还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成为家乡建设的中坚力量。”
现任歇武镇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的江巴才仁与王宏共事两年,他深有感触地说:“多年来,王宏不仅自己深耕教学,还主动扛起‘传帮带’的重任。在他的影响下,学校校级领导纷纷担任主课老师,年轻教师主动承担起早晚读和跟班任务。”
王宏常说:“读书能让高原的孩子飞向远方,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能为家乡作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但他也坦言,对于少数没能坚持完成学业的学生,自己始终心存遗憾,这也成为他坚持无偿代课、不愿停下教学脚步的原因。
“要做一名对教育有情怀的老师。”王宏在不断思考,脚步也未曾停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