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初冬的阳光透过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文体旅游局会议室的玻璃窗,洒在一张张专注的脸上。“百姓话廊”宣讲团成员马有忠正以带着乡土温度的通俗表达,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中“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要义。台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标注、眉宇间藏不住的振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这场宣讲不是单向的政策传递,而是一场精神的共鸣、行动的集结。
静坐会场,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政策宣讲。但随着马有忠结合皮影戏实际讲解“文化创新”,用身边的乡村旅游案例阐释“产业融合”,再到后续与文体旅游系统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渐渐发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正化作冬日暖流,浸润着大通大地的文化肌理,催生着文体旅事业实实在在的变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旅游强国建设’,对我们而言,就是要把雪山草地的‘冷资源’变成富民兴县的‘热经济’。”宣讲结束后,大通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张晓东的这番话,随即在东峡镇鹞子沟康乐滑雪场忙碌的场景印证,这里正紧锣密鼓筹备着“大通县第十五届冰雪嘉年华系列活动”。
跟随张晓东来到滑雪场建设现场,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搭建冰雪娱乐区的围栏,造雪机喷出的白色雾气在阳光下凝成细碎的冰晶。“以往大通的冬天,旅游多是‘冬闲状态’,现在大不一样了。”他边走边介绍,通过联合门源、互助、祁连三县成立“青北旅游联合体”,大通的冬春旅游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县旅游服务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正细致梳理省外客源市场的签约资料。“通过沉浸式展示、推出消费满减活动,就是要让更多人知道,冬天的大通也有别样精彩。”张晓东拿起一份旅行宣传册,上面的线路图串联起冰雪资源、民俗风情等,“这就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给我们的启发,打破壁垒、抱团发展,才能让旅游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与此同时,另一股力量在社区的欢声笑语中悄然生长。
“大妈,您试试这个太极轮,对腰好,扫码就能看教学视频,不难。”大通县桥头镇解放路北社区健身站点,社会体育指导员杨金华正耐心指导几位老人使用新器材,这温馨的一幕,是大通县“10分钟健身圈”的一个缩影。
大通县群众体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白延云告诉记者,“十四五”以来,全县实现20个乡镇、289个行政村健身器材全覆盖,建成40个健身站点。年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20余场,参与人数超1.2万人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我们基层就是要把‘去哪儿健身’这个问题解决好。”白延云说。
在青林乡上阳山村,村民王大哥的感受最为直接:“以前想锻炼只能在村口的空地上,现在出门几分钟就有步道、有健身器材。去年我还参加了乡上篮球赛呢!”
为了让公共体育服务更加精准便捷,3个乡镇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和一条特色健身步道已提上日程。
而在大通县图书馆,马桂花正整理着下一次送书上门的书籍。作为“全国优秀图书馆”,这里的全民阅读工作充满温度。
跟着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我们来到青山乡红泉村。孩子们围上来挑选绘本,村民则关注着种植养殖等方面的书籍。“我们常年带着图书车下乡,结合传统节日举办阅读活动。”马桂花说,为了让书香覆盖所有群体,图书馆推出“幸福送上门 书香气自来”品牌活动,为特殊群体提供上门送书服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图书馆的活动展示墙上,朔山青年诗会的照片记录着年轻人围坐朗诵的场景,这种“1+N多舞台空间”模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的身影走进这片书香天地。
从滑雪场的热火朝天,到健身站点的欢声笑语,再到图书馆的书香氤氲,马有忠宣讲时的话语还在回响:“全会精神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落在实处的行动。”
这场始于会议室的基层宣讲,让记者真切看到全会精神如何在大通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十四五”以来的变化,藏在每一条健身步道里,每一场冰雪盛会中,每一本送上门的书籍里,更藏在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付出里,藏在乡亲们眼角的笑意与心底的期盼里。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