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毛奶奶(右)轻盈的舞姿。七十五年岁月流转,拉毛奶奶跳“尚尤则柔”已有七十个年头。可她依然跳不够,平日里随口就能哼起调子,转身便能舞上一段。
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歌舞,能让一个人坚持七十多年,依然如此痴迷?答案,或许就藏在拉毛奶奶依旧轻盈的舞步中。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下排村的广场上,我们见到正在教舞的拉毛奶奶。她的学生也不年轻,四五十岁的居多,甚至还有六十出头的。可拉毛奶奶往她们中间一站,步伐有力、歌声洪亮,除了发间那缕银白,几乎看不出她已年过七旬。
得知我们来采访,她笑着迎上来,如数家珍地说起“尚尤则柔”——这门起源于黄河岸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艺术。“‘尚尤’就是下排,‘则柔’是玩耍、嬉戏的意思。”拉毛奶奶从名字开始讲起,“连起来,就是我们下排村的‘游戏之舞’。”这也意味着,这项非遗最初就诞生于此,至今也只在这里传承。
和常见的锅庄或其他藏族舞不同,“尚尤则柔”更加讲究。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动作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歌词优美如诗,舞步必须与唱词严丝合缝——唱到什么,就要跳出什么。
这项发源于黄河边的艺术,从不是高悬于舞台的表演,而是深深荡漾在牧民日常里的涟漪。它不仅在婚嫁、寿宴等重大时刻庄重登场,更渗透在放牧、休憩的平凡日常里,可随时随口唱起,即兴翩然起舞。正因它被归为藏族“家曲”,才真正打破了表演的界限——在这里,没有演员与观众之分,男女老少皆是生活的歌者与舞者,共同构成一个鲜活的文化现场。
为让我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拉毛奶奶即兴演示了一句:“啊则……”——这标志性的起调,高亢而悠扬。“‘啊则’就是‘跳啊’的意思”她解释道,“只要这一声喊出来,大家就知道舞要开始了,所有人跟着唱起来、跳起来,和声阵阵。”
“啊则……”这声古老的呼唤,仿佛一下子道破了这项非遗的生命力与精髓所在。
“艺术从生活中来,‘尚尤则柔’就把这句话演活了。”拉毛奶奶说。它以歌抒情,以舞为辅,唱词大多即兴创作,幽默生动。也因为用在各种喜庆场合,歌词内容几乎覆盖安多藏族群众生活的全部——从放牧耕田、人情往来,到自然万物、为人处世,无所不包。
拉毛奶奶是“尚尤则柔”的第四代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学艺之路,始于五六岁。“小时候跟着阿妈和奶奶去过节,看大家都在跳,觉得真美啊!”回家后,她就缠着大人学。拗不过她的执着,妈妈和奶奶便开始一句一句、一步一动地传授。
学“尚尤则柔”,先学唱,再学跳。拉毛奶奶仍清楚记得她学会的第一段唱词:“我是开屏的孔雀,在黄河这面大镜子上梳妆打扮,镜中的我是最美的少女……”话音未落,她轻声哼唱起来,眼神温柔,仿佛回到七十年前的某个午后。她接着解释:“唱会了,才开始学跳。舞姿要像孔雀——手腕怎么转,脚步怎么迈,都要模仿孔雀的动作。”
2008年,“尚尤则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仅有拉毛奶奶一位。此外还有州级13人、县级15人,全都来自下排村,平均年龄已超过40岁。
传承人的断层,是拉毛奶奶最大的忧虑。“现在娱乐方式多了,年轻人不愿意静下心来学这个了。”她轻声叹息。
值得欣慰的是,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尚尤则柔”的传承环境有了改善。村里定期组织培训,这项古老的艺术也走进了校园,被更多孩子认识。如今,村里最年轻的传承人是拉毛奶奶外甥的女儿——更桑曲忠,正在读高中。虽然课业繁重,她仍会在寒暑假抽空学上一段,成为这项古老技艺延续的新希望。
传承的火种,正在新一代中悄然点燃。拉毛奶奶的孙女从小在则柔的旋律中耳濡目染,对这门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她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依然是拉毛奶奶倾心教导的重点对象。拉毛奶奶盼望着,能将这份古老的技艺,稳妥地交到下一代的手中。
而这一切的生命力,在村中的广场上便能找到最生动的答案。广场上,这群“老学生”跳得格外认真,一招一式都透着长年累月积淀的韵味,跳得比年轻人还起劲儿。她们当中,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得姐卓麻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我们打算在村里建个群,每天饭后或者农闲时,就把大伙儿招呼到广场上来,一起唱、一起跳。”在她看来,只有这样,让“尚尤则柔”真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项瑰宝才能真正地活下来、传下去。
四百多年的传承,让“尚尤则柔”沉静如一棵古树,每一道枝丫都遵循着古法生长。然而,在拉毛奶奶的舞姿里,你却能感受到它活泼如永不枯竭的黄河水,清澈、欢腾,永远年轻。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