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员工在都兰县沟里乡秀拉赛堂村居民家中检查电采暖设备用电情况。许小萍 摄11月8日,深秋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清晨的寒意已十分明显。香日德镇新华村村民马永贞起床后,没有像往年那样忙着搬煤生火,而是轻轻按下了墙上的电暖器开关。几分钟后,暖流便在房间内弥漫开来。
“再也不用半夜起来添煤,家里再也闻不到煤烟味,这个冬天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马永贞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高原农牧民共同的心声,也见证了都兰县民生保障与绿色发展的同频共振。这一取暖方式的变革,源于不久前的一个重要时刻。
2025年9月28日15时38分,随着35千伏骆热Ⅰ、Ⅱ回线路充电完成,都兰县7项煤改电配套供电工程全面投运,我国首个高海拔、高寒地区县域实现清洁取暖全覆盖,126.84万平方米供暖面积、近2万居民从此彻底告别燃煤时代,开启了“安全、温暖、干净”过冬的新篇章。
走进香日德镇兴盛村村民兰重孙家,土炉子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电采暖设备。“往年这个时候,最愁的就是囤煤。一场大雪可能就把煤车堵在半路,晚上睡觉还得惦记着起来添煤,卧室冷得像冰窖一样。”如今,兰重孙再也不用为这些事发愁,“现在一按开关,温度想调几度就调几度,整个屋子都暖和。”
据介绍,都兰县近年来锚定民生保暖与绿色低碳双重目标,累计投入3.37亿元推进冬季清洁取暖项目,政府、企业与群众携手攻克了技术、资金、生态三重难关,书写了高原地区清洁取暖的都兰实践。
围绕“城镇集中化、农村多元化、全县清洁化”核心思路,都兰县系统推进清洁供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4处集中供热站、12座换热站,覆盖居民8750户、非居民3600户;宗加镇等6个乡镇及都兰县多金属矿业公司分散式“煤改电”全面推进,压减燃煤锅炉,全域清洁供暖格局初步成形。同步实施的108.38万平方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过增设外墙保温层,让居民住宅取暖能耗下降30%,室内温度稳步提升。
针对城乡居住特点,都兰县推行“城镇集中改造、农村分类适配”的差异化供暖方案。城镇区域用电锅炉替代传统燃煤锅炉,热效率与稳定性大幅提升;农村牧区分年度推进12043户分散式“煤改电”,2023年6817户已投用,2025年5226户精准适配场景——城乡双居家庭配置“双电暖器”,牧区住户安装生物质采暖炉,全方位提升供暖均等化水平。
面对高海拔、严寒环境对供暖设备的严苛要求,国网青海海西都兰县供电公司开展了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新建2座110kV智能变电站、增容改造1座,新增7台50MVA变压器,通过“抗严寒、耐缺氧、强监测、自平衡”四大核心技术优化,确保设备在-40℃环境下稳定运行。
海西都兰县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志坚介绍:“110kV设备采用耐低温SF6气体,电力电缆选用极端环境专用型号,再配合双回路供电、配电自动化终端升级等举措,实现了故障快速定位与恢复,有效保障供电稳定性。”
民生温度始终是最关键的考量。“绿色供暖不能让群众增负”,这不仅是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都兰县通过专业企业运营、建立平价供应机制等多重举措,确保群众取暖成本不增加、温暖不打折。同时,投入3853万元改造老旧管网,组建专业维修队伍,实现24小时快速响应,让温暖持续不断。
如今的都兰,4座热源站矗立在戈壁滩上,银色的输电线路与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夜幕降临,县城里昔日集中供热站烟囱冒烟的场景已成历史,星罗棋布的灯火下,是温暖如春、空气清新的千家万户。
当清洁能源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都兰正用一场彻底的能源革命,守护着民生的温度,提升着幸福的质感,在柴达木盆地描绘出一幅高原地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画卷。
这个冬天,都兰很温暖。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