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执行工作,就是打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是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最终体现。
近日,申请执行人秦某夫妇将一面印着“执法如山解民忧 以物抵债圆安居”的锦旗送到海东市平安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马海玉手中,言语间满是感激。这温情一幕的背后,是平安法院执行局打破常规、创新运用“以物抵债”执行方式,成功化解一起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的生动实践,不仅圆了当事人的“安居梦”,更探索出一条破解执行难题的有效路径,实现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近年来,青海省各级人民法院深入贯彻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关于执行工作的各项部署,紧紧围绕“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将执行工作作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彰显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抓手,着力深化执行工作机制创新,以强力执行彰显司法权威,以善意执行传递司法温度,交出了一份契合青海实际、彰显高原担当的执行答卷。
执行工作关系民事权利实现,关系国家法制权威,关系社会和谐稳定。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执行案件数量持续增长,“人难找、财难寻、案难结”成为困扰法院执行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涉民生案件,更需持续加力攻坚,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感受度。必须始终坚持党对法院执行工作的绝对领导,站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聚焦最大限度兑现当事人的胜诉权益,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推动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创新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深化跨区域协作,主动与公安、检察等部门和周边省区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加强联动协作,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补、力量协同,凝聚合力展现执行担当。要强化科技赋能,充分利用智慧平台建设成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破解执行难题,全面提升执行效能。要用好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分级分类精准实施信用惩戒措施,倒逼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强大威慑。要坚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以更精准、更具温度的司法服务推动执行,在维护司法权威的同时传递司法温度,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执行干警的办案素养和实战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司法铁军。
执行工作,是将“纸面权利”转化为“现实权益”的关键一环。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再公正的判决也可能成为一纸空文。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青海各级法院正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滴水穿石的韧劲、久久为功的毅力、实干争先的担当,全力以赴破解执行难题,用一个个执结的案件、一笔笔到位的案款,让越来越多的“纸上判决”变成“真金白银”,让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更加畅通,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