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11月18日下午,新宁广场变成了一座露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一场以“薪火相传·焕彩共享”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在这里火热上演。精彩绝伦的动态表演、匠心独运的静态展览以及趣味盎然的互动体验,为市民带来一场沉浸式的文化盛宴,让古老的技艺在冬日暖阳下焕发出夺目光彩。

陈振涛 摄
传统技艺“活”起来
14时,活动在气势恢宏的《祥狮献瑞》舞狮表演中准时拉开帷幕。锣鼓喧天,彩狮腾挪,瞬间点燃了全场气氛。紧随其后的川剧变脸,演员身形变换间,脸谱瞬息万变,引得台下观众阵阵惊呼。“太快了!根本看不出破绽,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啊!”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市民王先生连连赞叹。
舞台上,来自青海本土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更是大放异彩。河湟皮影戏《元帅点兵》在白色幕布后上演,皮影人物在老艺人娴熟的操控下,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刀光剑影,栩栩如生。而当高亢悠扬的“花儿”唱响时,许多年长的市民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轻轻哼唱起来。“这就是我们小时候听的‘少年’(‘花儿’的别称),现在能在广场上听到这么地道的唱腔,太亲切了!”一位头发花白的李奶奶动情地说。
指尖匠心“静”中见美
与舞台的热闹相呼应,静态展览区则是一片静谧的匠心天地。青海传统钩针编织、精美的河湟刺绣、色彩绚丽的宗喀唐卡、巧夺天工的湟源排灯等十二个非遗代表性项目依次排开。匠人们现场展示着精湛技艺,每一件作品都诉说着河湟地区的文化故事。
在湟中堆绣的展位前,市民张女士驻足良久,仔细观摩着用丝绸布料堆叠出的浮雕式佛像。“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画出来的,没想到是用布料一层层堆砌的,立体感太强了,这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功力!”她感慨道,非遗文创产品也让她爱不释手,认为这让传统走入了现代生活。
薪火相传“手”中延续
本次活动最受欢迎的环节莫过于非遗体验区。湟源香包、河湟剪纸等六个体验项目前排起了长队。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饶有兴致地动手尝试。
“老师,我这个花瓣该怎么剪?”一个小女孩在河湟剪纸体验桌前认真地学习。当她成功剪出一幅简单的窗花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的母亲表示:“这样的活动比在游乐场更有意义。让孩子亲手触摸、体验传统文化,这种记忆是书本无法给予的。这就是‘薪火相传’最生动的样子。”
活动现场,青海省武术协会的尹氏八卦掌刚柔并济,宗拉仁莫大润发健身舞蹈队的锅庄舞豪迈奔放,以及青海省柴达木老干部民族文化艺术团的民族团结走秀,共同绘就了一幅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此次“薪火相传·焕彩共享”活动,不仅是一次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传承。它让沉睡在名录里的技艺“活”了起来,让陈列在馆阁中的作品“走”了出来,最终在市民的惊叹、体验和共鸣中,真正实现了“焕彩”与“共享”。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