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购买林家崖村“东城·共富工坊”产品。受访单位供图11月14日9时许,揉面、造型、上色,一笼笼“福禄寿桃”在蒸汽中渐渐鼓胀、泛出喜气的粉色。这间热闹的作坊,是西宁市城东区林家崖街道林家崖村“东城·共富工坊”旗舰店。它不仅飘出了馒头香,更“蒸腾”出一个村庄的希望。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林家崖人,看着村子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林家崖村党支部书记陈明善的话里,既有自豪,也有几分感慨。记忆中的林家崖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以种菜为主业,村容村貌杂乱,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那时候,大家的日子紧紧巴巴,最盼的就是能过上好日子。”
2024年“五一”假期刚结束,村里的老书记找到正在南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上班的陈明善,诚恳地和他沟通:“明年村‘两委’要换届了,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有学历、有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希望你能回来。”
“说实话,我也犹豫过,毕竟是跨专业换赛道。”陈明善回忆。经过一番思量,他还是决定回来,“建设家乡,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2024年11月4日,陈明善出任林家崖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共富工坊”刚刚起步。
“工坊在我接手时,主要做‘福禄寿桃’,但客流少、销路窄。”陈明善坦言。
11月10日,林家崖村“东城·共富工坊”旗舰店员工整理刚出炉的“福禄寿桃”。钟自珍 摄“不能让好东西闷在屋里!”村“两委”一合计,决定“走出去、上网来”——开通抖音、快手等账号,试点美团外卖,把传统美食搬上互联网。没想到,这一招让“福禄寿桃”成了网红馒头。
尝到甜头的陈明善,又琢磨着拓宽思路。“光靠面点不够多元,能带动的村民也有限。我们就想着把村里更多传统小吃也纳入工坊里。”于是,酸奶、酿皮、粽子……一个个“共富小坊”陆续挂牌。
韩桂梅的酸奶店,是第一个加入的外部小坊。“那会儿我们跑了五六趟,人家不太愿意。”陈明善笑着说,“怕亏本!”最终,韩桂梅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如今,每月能多挣两千元,“比自己单干强多了!”她笑着说,“这就是共赢的好事。”
截至目前,林家崖村“东城·共富工坊”已挂牌5家“共富小坊”,与6家政府单位食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并与西宁市政府餐厅共同打造资源共享的“东区品牌”微项目;授权6家商超及土特产门店销售代理工坊系列产品,全面入驻抖音、美团外卖等平台,持续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通过“固定岗+零工+企业联动”模式,提供就业岗位76个,既带动村民就业,也让“东城·共富工坊”的名气越来越响亮。
“共富工坊”的变化,不仅在于生意兴旺,更在于“党旗领航”。林家崖街道党工委把“东城·共富工坊”建设作为党建引领低收入群体增收的重要抓手,召开20多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我们把党建责任清单化、具体化,让每一个支部都能找到在‘共富工坊’中的定位。”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林家崖村党支部有了真正的活动阵地。“党员学习会、冬至包饺子、重阳节敬老会,这里已经成了大家的‘第二个家’。”陈明善介绍。这种“软变化”正在重塑村庄的凝聚力。
工坊拓展阵地功能,开展非遗面点研学、传统技艺体验等活动20余次,覆盖各族群众5000余人。
冶明秀就是变化的见证者。“我原来是全职主妇,照顾两个孩子。2024年加入工坊后,现在月收入3000多元。”她一边打包寿桃,一边笑着说,“既能顾家,又能挣钱,挺幸福的。”
如今的林家崖村,已不再是那个靠菜园为生的“城中村”。
在“十四五”的发展步伐中,村子通过“共富工坊”实现从破零到壮大的跨越。村集体经济从2019年破零,到如今收入稳步增长,经济来源从商铺租金拓展到美食加工、电商销售、非遗展销等多元业态。
“看到结款时村民不加掩饰的笑容,我就想,慢慢来,肯定能越来越好。”陈明善说。
林家崖村的蝶变,是“十四五”时期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数字助力——从一个小作坊到共富体系,从几笼寿桃到全产业链,林家崖村在实干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之路。
“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心愿,如今正在林家崖村变为现实。那股腾腾的热气,不只是蒸汽,更是乡村振兴的温度。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