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他们中,有人心系雪域、毕生奉献民族教育事业;有人勇挑重担、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有人以柔肩担起家庭重担、孝老爱亲;有人数十年如一日热心公益、初心不改;有人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有人扎根三尺讲台、退而不休;有人鞠躬尽瘁、带领村民致富……他们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岗位,却以同样坚定的信念、质朴的行动和无私的大爱,在高原大地上刻写下感人至深的道德印记,更汇聚成引领社会风尚的磅礴力量。
自今日起,青海日报《身边的感动》专栏推出系列报道,聚焦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及第五届青海省道德模范称号人物,展现他们于平凡中彰显的伟大,传递直抵人心的温暖与感动。敬请关注。
三红莲在自家院子里剥玉米棒。牛玉娇 摄谈起妻子三红莲这些年的付出,铁汝红的眼眶一次次泛红,粗糙的手指不停抹去滚落的泪水——那泪水里,一半是刻骨的感激,一半是难以言说的愧疚。
1993年,三红莲从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总堡乡三家村嫁到隆治乡铁家村,与铁汝红喜结连理。出嫁前,她就知道铁家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叔叔,还有一个因高烧瘫痪在床的小姑子。
心地善良的母亲叮嘱她:“铁家虽有残疾人,但铁汝红是个‘攒劲人’(方言,指能干可靠),你去了要好好过日子,好好照顾家人。”而另一边的铁汝红,曾满心绝望——他从未想过,自家这样的条件,竟真会有姑娘愿意踏进这个门。
可命运偏偏牵起了这段缘分。三红莲心甘情愿嫁给铁汝红,也让铁汝红第一次感受到命运的眷顾。从这一刻起,三红莲的人生与铁家紧紧捆绑,也让她过早尝遍了人间疾苦。
“嫁过来没几年,公公发生意外瘫痪在床,没多久就走了。又过了几年,婆婆因脑梗也瘫在了床上,那日子是真苦啊……”回忆过往,三红莲眉头紧锁,声音止不住发颤。
怎么能不苦呢?一家七口人,三个是残疾人,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3亩薄田再怎么精打细算,也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铁汝红说,那些年里,家里只过两个“节”——一个是春节,每年大年二十九,她都要去对面铺子赊些米面油盐,盼着能过个像样的年;另一个是春播,开春时再去赊化肥,等着种子落地,盼着秋收能有个好收成。
生活像被写死的代码,循环往复,看不到尽头。可三红莲从未抱怨,只是沉默地扛着,一扛就是三十年。
每一天,她都是家里最早醒来的人。天还没亮,就忙着生火做饭,接着给婆婆、小姑子喂饭、擦脸、翻身、换衣、端屎端尿;忙完病人,又得喂猪喂羊、下地干活、收拾家务……日子就这么一天天、一年年地过着。
“她什么都不怕,就怕老母亲发脾气。”铁汝红声音哽咽,“自从瘫在床上,母亲的脾气越来越差,饭端到跟前,说掀翻就掀翻……红莲经常偷偷抹眼泪。”
贫困的生活夹杂着一地鸡毛的琐碎,怎么能没有吵架的时候、抱怨的时候。三红莲的哥哥心疼妹妹,曾几次劝她:“家里全是张口吃饭的,这日子怎么过得下去……”
不识字的三红莲却只是淡淡地说:“母亲当初叮嘱过我,嫁过来就是一家人,再难也要好好照顾,绝不能撒手不管。”
人心都是肉长的。小姑子不会说话,婆婆性情大变,唯有盲人叔叔总想着帮三红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时帮着照顾小姑子和婆婆喝水,有时去给家里挑水,有时还会给孩子们做些小玩具……
或许正是这些微小的温暖,再加上丈夫的理解、孩子的懂事,让三红莲在命运的重压下,总能看到一丝光亮。
三红莲说,伺候卧病在床的家人不难,家里经济条件差也不难,最难的是看着家庭重担全压在丈夫铁汝红一人身上,自己却帮不上太多忙。好在后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婆婆、小姑子、叔叔都被纳入了低保,医药费报销也为这个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以前,婆婆和小姑子常年去医院看病,家里总为钱犯愁;纳入低保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民和县工会还为铁汝红推荐了一份工厂的工作,每月能有四五千元工资,日子终于有了转变和起色。
后来,婆婆、小姑子与叔叔仍相继离世。说起她不离不弃、孝善两全的事,村里无人不夸,无人不赞。三红莲常说:“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儿子在外地当兵,女儿在西宁打工,我们老两口养些羊和鸡,再种种庄稼,日子有盼头了。”
三十年的操劳,让三红莲右腿和腰落下了病痛,走路时像一只摇晃的钟摆。在丈夫铁汝红心里,妻子平凡却坚韧的坚守,牢牢拽住了这个曾摇摇欲坠的家。三红莲对家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无怨无悔的付出,也让这个西北汉子一次次红了眼眶,“村里人都说我命好……是啊,我命是真好,娶了个好媳妇!”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