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在与上一位雇主完成结算的第二天,汪利君再次走进了“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
汪利君是零工市场最早的受益者之一。20年前,他来到西宁靠打零工为生。今年5月市场建成后,汪利君成为第一批求职者。很快他应聘为帮厨,妻子在市场做保洁员,两人月收入合计近7000元。“以前打零工蹲在路口等活儿,有了零工市场后再也不用站马路了!”他感慨道。
告别“站马路”的不只是汪利君们。
今年25岁的冶雯,以前是快递公司的分拣员,9月底,她偶然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的宣传信息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到市场表达了自己求职意愿。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两天,市场就为她精准匹配到了工作——省内某品牌蛋糕店员工,每月收入达到了3500元……
从“蹲路口等活”到“进驿站增收”,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湟水河畔的“零工市场”到各族群众的“共富家园”……2025年,城东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秉持“党建红”引领“就业暖”理念,聚焦各族群众就业增收的核心诉求,立足“人口密集、灵活就业群体集中、特色产业资源丰富”的区情实际,打破传统就业服务与产业发展的壁垒,将共富工坊的产业根基与零工市场的服务效能深度融合,构建“党建引领、工坊筑基、市场赋能、全域联动”的就业新格局,持续推进“东城·共富工坊”提质扩面,以“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破解灵活就业群体“就业无门、技能不足、权益无保”的痛点,探索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民族地区特点的共同富裕路径。截至目前,已建设打造“1个零工市场+3个零工驿站+4个零工小站”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矩阵,构建“一心两圈八结伴”就业服务品牌,累计发布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岗位信息3.2万余个,提供精准供需匹配服务1800余人次,服务灵活就业人员4900余人次,实现人均月收入3314元。
“今年以来,城东区委区政府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聚力‘东城·共富工坊’品牌建设,以‘家门口’就业服务圈为建设目标,打造了‘1个零工市场+3个零工驿站+4个零工小站’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韩桂梅介绍道。
家门口,顾名思义,是目之所及、抬脚就到的地方。
走进“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直播间里人头攒动,非遗掐丝唐卡、高原特色手作等产品通过屏幕销往全国;实训区内,各族群众正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技艺,脸上洋溢着对增收的期盼;微波炉的暖意、技能培训的实效、订单成交的喜悦,让这座“民生小站”成为承载希望的“幸福港湾”,让灵活就业从“谋生之需”升级为“成长之途”“共富之基”,一条通过精准施策,打造零工市场、建设就业新载体、创新就业模式在“家门口”打造就业增收新天地,让获得感、幸福感从群众“家门口”徐徐延伸的特色之路正逐步成形。
“东城·共富工坊零工市场是在自发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基础之上建成的。以前,周边零工大概有300余人,大家通常站在街边等‘活儿’,今年5月8日市场投入运营后,为各类劳动者搭建起‘一站式’便民服务平台,让更多务工者能在家门口就业,有效解决了原来路边市场‘散、乱、弱’的问题。”韩桂梅说,“我们将岗位匹配、政策咨询、权益保障、休憩补给等服务功能有机整合,实现了‘产业+服务’的双向赋能、同频共振,让灵活就业从打零工向稳就业优就业升级。”
据了解,零工市场内共设置十大功能区,截至目前,已解决保安、保洁、服务员等长期稳定就业450人,为周边零工4500人次提供粉刷、搬运等灵活就业岗位,邀请70家用工主体开展招聘会7场,提供招聘岗位1080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92人,开展中式烹饪(面点)、维修电工等工种技能培训11期500人,解决就业307人,培训后就业率达61.4%,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开展了近200人次的职业指导,提供政策咨询和法律指导宣传100余人次,解决工人欠薪投诉12人2.4万元……
韩桂梅向记者介绍,零工市场+驿站+小站以“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目标,将求职招聘、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功能下沉至群众“家门口”,并依托“10+N”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增设“东城·共富工坊零工”流动站点,稳步提升零工平台辐射面,实现了“就业增收、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的多重效益。
如今,这座集“产业赋能、就业服务、文化传承、民族团结”于一体的民生枢纽正持续释放“大能量”,让各族群众在就业增收中收获幸福。
谈起未来,韩桂梅更加信心满满:“我们将持续推进‘东城·共富工坊’提质增效行动,以零工市场为枢纽、零工驿站为节点、零工小站为触角的互嵌式零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将零工市场转型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让更多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有岗位、技能有提升、收入有保障、精神有归属。”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