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全省90%科研机构、83%高等院校与80%人才资源;
西宁以创新要素高度聚合之势,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行列;
2024年首次闯入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
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明显地区,正崛起为青藏高原及西北地区重要创新中心……为何是西宁?这座扎根平均海拔2261米高原的城市,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实效,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升级中激活科创动能?带着这些追问,我们走进园区、实验室与企业车间,解码西宁市是如何建成青藏高原上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记录其以创新为翼、逐梦高质量发展的奋进足迹。
定位破题:省情禀赋里的差异化赛道
“西宁科创的核心优势,在于立足‘三个最大’省情的独特性布局。”西宁市科技局工作人员曾多次提到。作为集聚全省90%科研机构、83%高等院校和80%人才资源的枢纽城市,西宁未走同质化路线,而是将生态保护与科技创新深度绑定,在清洁能源、盐湖化工、高原农牧、藏医药等特色领域构建“人无我有”的科创壁垒。
依托“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的定位,西宁推动光伏、锂电等新能源产业集群化发展,让绿电资源转化为创新优势;深耕高原独特生物资源,在藏医药现代化、种质资源创新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这一布局背后,是“1135”科技创新发展新格局的系统支撑——围绕“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战略支点,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全链条生态,聚焦十大领域实施专项攻关,形成“主体强、人才聚、载体优、转化畅、生态好”的创新格局。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西宁正以“青藏高原科创枢纽”身份,承担起服务全省、辐射西北的战略使命。
体系筑基:全链协同激活内生动力
完善的创新体系是科创高地建设的“动力引擎”。西宁构建“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三级梯次培育体系,叠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夏都科创贷”等政策红利,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3家、新增66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22家、新增23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57家、新增103家。“政府的精准支持让我们得以快速突破单晶硅核心技术。”相关企业负责人表示。数据显示,市级重大科技专项72%由企业牵头,2023年R&D经费达25.20亿元,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凸显。
人才引育上,西宁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累计引育人才9600余名。成功推荐入选“昆仑英才”266名、团队13个,西宁市“夏都菁英”计划269名、团队11个,1万余名高素质技能人才成为产业升级中坚力量。“高能级平台是留才关键。”西宁构建国家、省、市三级创新平台体系,82家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占全省的93.2%,扩大市级科研经费支持范围,投入财政资金1660万元,高质量实施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检测能力提升、青藏高原种质资源库西宁植物多样性与种质资源圃建设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全面保障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为人才提供了施展舞台。
成果转化环节,西宁通过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与南京、武汉等12城搭建创新“飞地”,依托西宁科技大市场开展“科技服务进百企”活动。“十四五”以来,累计举办大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活动20余场,签订合作签约项目281项,资金达9.19亿元;培育技术转移人才61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4996项,总成交额57.6亿元,让创新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阵地聚能:产业集群筑牢硬核支撑
园区是科创主阵地,产业是科创落脚点。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青海国家高新区)作为核心引擎,上演着“集群式创新”实践。东川工业园区构建完整硅材料光伏产业链,南川工业园区“光伏一条街”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备的光伏产业核心区,推动西宁连续2年入选中国动力电池产能10强城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培育的高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青海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甘河工业园区实现有色冶金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协同升级。
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则让高原冷凉资源变“金饭碗”。投入4000余万元实施110余项农业科技项目,耐抽薹胡萝卜种质创新、高原优质肉牛高效养殖等3项成果获省级科技奖,58家市级农业科技园构建“三核十区百园”格局,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撑。
县区创新阵地多点开花。大通县以4.06亿元研发投入培育创新主体,湟源县聚焦中藏药材精深加工,湟中区以乡村振兴科技示范项目推动产业提质,城西区打造高端现代服务业创新高地,形成“核心园区做高精尖、县区阵地做特精专”的全域协同格局。
使命担当:辐射带动书写高原新篇
作为青藏高原科创枢纽,西宁的技术突破正惠及全域。
“虽面临人才引育、高端资源对接等挑战,但高原儿女敢闯敢试的精神是破解难题的底气。”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创新体系,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化区域创新协同,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青藏高原科创中心。
潮涌湟水,风劲扬帆。西宁用实践证明,立足禀赋、找准定位、系统发力,高原城市同样能在科创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在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浪潮中,这座高原古城正以坚定担当,书写着青藏高原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