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是衡量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
青海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深刻把握青海资源禀赋和区域特征,牢牢把握省情定位,统筹发展和生态保护,以产业发展筑牢民生根基,以民生事业夯实民生之本。
河湟谷地、青海湖畔,戈壁瀚海、三江之源,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处处描绘着生态利民的绿色画卷,升腾着产业兴民的蓬勃气象,洋溢着民生改善的幸福欢笑。
生态利民:绿水青山间的幸福源泉
青海之“青”,源于生态之“源”。既是价值体现,也是责任担当,更是发展潜力。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拉驿种畜繁育场里,一只只体格健硕、毛色光亮的藏羊正亲昵地回应牧工巴达的呼唤。“这些羊是这片‘黄河摇篮’里孕育出的珍贵品种,可是我们农牧民的‘宝贝疙瘩’。”巴达的话语,道出了牧民心中对当地生态的珍视与生态惠民的喜悦。
为了让这个瑰宝走出草原,真正变成牧民实实在在的收入,玛多县推出“天上玛多”区域公用品牌,一句“好羊肉只需一把盐”直抵人心。如今,贴上“玛多藏羊”标签的羊肉,因其绿色、有机、稀缺的特质,在市场上备受青睐,价格稳步上升。品牌化让牧民真切体会到“好品种”能卖“好价钱”。
翻开玛拉驿村2024年村集体收入账目:共收入110万元,分红资金80万元,户均分红所得8000多元。这当中的绝大部分收入,都源自直销外省的“藏羊订单”。
西宁市湟源县打造“河湟田园·日月臻品”区域公共品牌,创新“VEP(生态资产价值)+生态价值贷”模式,为农户发放贷款,带动农产品溢价和销量增长;海东市平安区依托天然富硒资源,认证富硒土地,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就业和增收,户均年增收1.2万元;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培育“天上玛多”品牌,推动玛多藏羊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生态价值向产业价值的转化,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更让越来越多的农牧民意识到,守护好这片生态净土,就是守护住了自己的“金饭碗”。
更尕,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村民,也是一位默默巡护在三江源头的生态管护员。平均每天40公里的巡护路,更尕已经走了9年。每月1800元的收入,让生态红利变成了手里实实在在的固定收入。而在“一户一岗”的政策机制下,这里的每家每户都能有这样一笔稳定的收入。
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1.7万名牧民加入到生态管护队伍中,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和获益者,人均年工资性收入2.16万元,让世代放牧的牧民不仅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也让他们端上了绿色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好,来的人多了,带动起村子里的人开饭馆、开小卖部等,收入也就提高了。”更尕深知,这一切的根本是好生态。
青海持续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管护补助、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湿地生态效益补助等政策,不断增加农牧民收入。同时,通过生态管护、造林绿化、科技赋能等措施拓宽农牧民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牧民享受到生态红利。
产业兴民:资源沃土里的富民引擎
产业是民生的重要支撑和物质保障。
一碗拉面,让化隆人韩木海买在广州打拼出一片天地;一根绣针,串起绣娘杨拉青吉更有奔头的日子。如今在青海,这碗拉面被称作“致富面”“团结面”;而融汇了土族盘绣、藏绣、回族刺绣、河湟刺绣等种类的青绣,也成为一张展示各民族团结一心谋发展的“金名片”。
发展关乎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产业兴旺则是发展的根基。
为解决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易地搬迁后“搬得出、稳不住”的关键难题,海东市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投入200万元,建成青绣加工车间与展销中心,构建“订单对接—集中生产—渠道销售”一体化产业链,创新推出“集中生产+居家作业”灵活模式。2023年以来,车间累计实现销售收益33.8万元,30名常态化从业绣娘月均增收1000元左右,部分技艺精湛的绣娘年增收超9000元,村集体经济也在产业发展中同步壮大,真正实现“一人刺绣、全家增收,各族参与、共同富裕”。
青海坚持加快省域发展与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相统一,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将民族团结进步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实施十大产业发展行动,支持拉面、青绣等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不仅承载着共同富裕的希望,也传递着民族团结的情谊。在青海这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各族群众携手并进,共同绘制着产业兴民的壮丽画卷。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积极探索“光伏羊”生态畜牧业新路径,板上发电、板下牧羊,实现光伏企业和农牧民双向受益;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由传统游牧向“乡村旅游+特色牧业”转变,海晏县文迦牧场发展村集体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农牧民群众投身乡村旅游事业,共享发展生态旅游的红利;青海做强“拉面经济”和“青绣”产业,支持20万各族群众用“一碗拉面”托起幸福生活,“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的青海特色产业……
如今,行进在江源大地,处处都能感受到产业兴民带来的蓬勃生机。
支援助民:倾情帮扶下的普惠福祉
一句“上海青”,道出了果洛人民对上海援青干部的亲切与感激。
西宁城北,元朔山下,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红墙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明艳。
为了给高原学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上海市和果洛藏族自治州联手打造“飞地学校”,并加盟上海大同教育集团。2022年,上海援青首次向该校派出“组团式”教育队。三年里,他们不仅为学校带来71.43%的本科上线率,更构建起涵盖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文化传承的立体化支援体系。同时,上海援青教师以不低于1∶3的比例与本地教师建立结对关系,受援地每年选派有发展潜力的校级领导及学科骨干赴沪进行岗位实践与研修,系统提升管理能力、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援青十五载,洁白的哈达已成为传递情谊的纽带;“噶真切”已是表达恩情的感言。
今年4月,一场特殊的“光明行动”在海南州展开。76岁的藏族老人扎西,经过一周的疾病排查,完成了白内障手术。至此,苏青两地2025年度“全民白内障筛查及复明手术行动”全面完成。
江苏深化实施“组团式”支援帮扶工作,协调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医院牵头,持续提升受援地区医疗水平。帮助海南州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全部通过国家和省级评审认证,帮助共和县中医院青海省第一家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认证的中藏医院;诊疗患者达10万人次,开展专科疑难手术近3000例,组织282名先心病患儿赴江苏接受免费治疗……
经过多年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受援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这种跨越地域的支援,让受援地的民生福祉稳步增进,民族团结更加绚丽。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青海始终将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织密民生保障网。从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里孩子们琅琅读书声,到海南州人民医院中患者康复后的笑脸;从拉面师傅在热气腾腾的锅灶前熟练地拉面,到绣娘们在绣绷前穿针引线绣出精美图案,每一个场景都生动诠释着民生改善带来的幸福与希望。青海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民生至上”的理念,让各族群众在发展中收获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