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沙区,如何让种植的沙草、树苗安全越冬是世界公认的难题。”青海省治沙试验站副站长赵雪彬,毫不隐讳地说出治沙人最大的困惑。
是的,青海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却面临着严峻的沙漠化威胁。祁连山、柴达木盆地……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片片急需治理的沙化土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高寒沙区。
多年来,因为有了治沙工作者实施的一系列工程学技术,在看似生命禁区的沙化土地上,为高原特供了冬日的“生命套餐”,形成一个以深根、耐寒植物为核心,虽然脆弱但极具韧性的高寒沙漠生态系统。这个过程不仅体现了生命的顽强,更展示了青海治沙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智慧。
技术人员通过铺设防草布的育苗方式,不仅起到了保湿、保温、防风、抗冻的作用,还大大减少了病虫害,沙生植物沙地柏(叉子圆柏)极其适应沙地的生长环境。祁万强 摄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装上抗寒“科技芯片”
10月28日,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的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里,技术员戴志琪、范文秀和同事正在一丝不苟地精选采集来的沙生植物的种子,为来年试种、培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今年年初,我省的又一林木种质资源库项目通过省级验收后,这里成为我国首个高寒荒漠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青藏高原乡土沙生植物种质资源。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首次开展了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工作,从宁夏、甘肃、新疆以及青海本地等高寒、高海拔地区,先后采集乌柳、沙冬青、唐古特白刺、密刺沙拐枣等263种389份优质种源,这些植物对严酷的自然条件都具有独特的生存策略和适应方式。
这一种质资源库项目的建设,不仅为青海高原特色沙生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利用、“三北”工程建设种苗保供、打造沙珠玉“三北”工程科技高地和打赢我省“三北”工程攻坚战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丰富高寒荒漠区治沙造林树种,建立我国第一个高寒沙区沙生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提供有力支撑。
梭梭、柠条、沙拐枣等看似其貌不扬的高原物种,缘何会成为沙化区域生态建设的先锋植物?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它们的叶片常常退化成针状或鳞片状,大大减少了水分的蒸发,极其发达的根系能深入沙地汲取水分,从而具备耐寒、耐旱、耐盐碱的优良品性,最终得以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下,高寒沙区的原生物种经过千万年演化,已经形成以休眠、抗冻、速生为核心的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生存策略。它们通过细胞内积累的可溶性糖、蛋白质等物质来降低冰点,保护细胞膜和蛋白质结构不被冰晶所破坏,应对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时光。在短暂的返青季节,又会争分夺秒地完成发芽、生长、开花、结籽的整个生命周期,为黄色的沙丘装扮一抹抹生命的绿色,将生态学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生态学智慧密码,被技术人员牢牢掌握。因为选对了优良的种质资源,冻土之下,生命才能以最坚韧的方式延续。青海治沙人的智慧,就藏在这看似最严酷的环境中,在绝不可能有任何植物生长的土壤里,找到了最顽强的生机。
“治沙不是征服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在高原上,沙草、树木也懂得感恩。你只要让它们活过冬天,它就用一生守护这片沙化的土地。”采访中,赵雪彬说出了肺腑之言。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沙珠玉乡的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里,技术员范文秀(左)、戴志琪(右)将精选采集来的沙生植物的种子存放在玻璃标本瓶中,为丰富高寒荒漠区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祁万强 摄十二阻击点精准打击特供冬日“生命套餐”
摊开青海治沙地图,12个阻击点如同散落的12枚棋子,那是青海高原风沙最猖獗的12处要塞,扼守在风沙肆虐的关键通道上。12个阻击点,12种对策。青海治沙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公式”,有的只是因地制宜的精准打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夏日哈镇的河北村,就在这12个棋子之中。每年冬季来临之前,工作人员将一捆捆稻草和一条条草绳运到沙地后,成片的草方格便会在荒漠中有序延展,裸露沙丘穿上人类特制的棉铠甲后就会安心地在当地开启冬眠的日子。
“看,今年春天新栽种的苗木周边,我们拉起尼龙格阻沙网,这个冬天就不怕了。”顺着夏日哈镇林业站负责人王永军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片片绿色的阻沙网在树苗之间纵横交错。它们在有效降低风速、固定流沙的同时,也能在冬日里为越冬的苗木起到有效的植体保暖和根部保湿作用,从而大大增加寒冬后的存活率,为植物的生存和繁衍铺平道路,极大地加速了生态恢复的进程。
作为全省80%沙化土地治理任务的主战场,海西州采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的差异化策略,大力实施无人机飞播作业技术的同时,强化封禁保护工作,为高原干旱区冬季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板。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北缘的乌兰县,另一种智慧正在上演。治沙人先后采取芦苇草、麦草、燕麦草、PVC抗老化编织袋和稻草帘等固沙材料发明了“带状栽植法”——一条灌丛,一条草地,交替分布。这一方法,就像给沙地穿上了条纹防寒服,深色灌木丛吸收阳光升温,浅色草地反射阳光保水,在冬日里形成小气候循环。
从铁锹到无人机、从原始固沙到交替分布,治沙方式的革新历程,正是青海治沙人在沙化土地治理道路上不断前行的见证。在“三北”攻坚战的征途中,科技的力量正不断破解生态难题,开启荒漠变绿洲的奇迹之门。
沙漠套种的生态协同合力打造“温暖家园”
青海湖附近的高寒沙区,冬天竟也能看到成片的绿色樟子松?这不仅是外地游客的惊讶,更是当地人的疑问。
当雪花飞舞的季节,你驱车路过青海湖北岸的克土沙区时,一片沙漠绿洲便会映入眼帘。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草原站林业工程师石德荣,就是创造这片绿洲奇迹中的一员。10多年前,海晏克土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石德荣和同事们通过申请项目从辽宁引进樟子松用于治沙造林,新树种引种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填补了青海湖东北岸高寒沙区无常绿乔木树种的空白。
克土沙区的绿色并不孤单。这个时候,位于大湖之南的海南州贵南县森多镇的黄沙头更是色彩斑斓、生机盎然,与之遥相呼应。
黄沙头的这一成绩,来自无数治沙人一次又一次尝试后,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等多种植物手拉手、肩并肩,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植物,最终构建出一个“我为你固沙、保湿,它给你挡风、遮阳”的稳定、高效的防护体系,让这个新生的生态环境经受住了一个又一个冬季的严峻考验。
当下,黄沙头土地沙化和草场退化的速度减缓了,原生态脆弱的环境逐步得到休养和恢复,一些抗旱抗寒原生态的针茅、大颖草、高山嵩草等野生植物大大方方地在这里安家落户。昔日的沙地里,已经有维管束植物32科71属135种,成为高原珍贵、天然的物种基因库。
10月30日,中共青海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程琪在采访中表示,青海在冬季的防沙治沙实践,深刻印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这种集体守护意识,推动生态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担当,从传统治沙到科技治沙,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逆境是通往真理的第一条道路。根据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我省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下降”,连续两个监测期呈“双缩减”态势。更重要的是,这些绿洲开始反哺周边环境——降水量微增,风速明显降低,消失的野生动物也陆续回归。这一逆转,是青海坚持生态强省,从政策保障到科学治理,从单打独斗到全民参与,从单一种植到复合治沙,一辈又一辈的治沙人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完美地通过运用生态学智慧、工程学技术、沙漠化套种的组合拳,最终实现了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宏伟目标,让高寒沙区的苗木破“寒”而生,在冬日里建造了一个个微观的生命绿洲,走出了具有高原适应性和本地特色的防沙治沙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