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了解到,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4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0项,代表性传承人678名。建成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7个、区级38个,设立非遗工坊126家,多层次、全覆盖的非遗传承网络已构建。
西宁作为河湟文化核心区,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路与唐蕃古道的交会点,文化底蕴深厚,生态保护实践具有典型高海拔地域特征。近年来,西宁以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自2023年西宁市设立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来,西宁市通过编制《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制订省级河湟文化(西宁)生态保护实验区三年工作方案(2025—2027年)、分阶段推进河湟文化传承保护立法调研等措施,不断加强顶层设计。
此外,西宁市常态化开展活态展演及非遗体验活动,组织近40项1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青超联赛、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南京文化旅游节、东盟博览会等非遗展演活动24场,受众达26.78万人次,非遗产品销售额突破30万元,河湟文化社会知名度与经济转化效益逐步凸显。
在非遗人才及项目技能培训方面,开展评定西宁市第四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先后发展各级各类非遗工坊80家,完成《丹噶尔城隍庙的传说》《上五庄钉马掌技艺》记忆工程,河湟文化传承载体不断拓展。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