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特”字当头 “绿”色打底
以“融合之笔”绘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景图”
——写在推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之际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菲菲    发布时间:2025-11-11 07:14    编辑:管理员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江源头,绿水青山与产业集群相映成辉;高原大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青海县域经济正以“生态为基、特色为魂”的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依托本地资源禀赋的特色发展之道。

  “十四五”以来,青海立足高原独特资源禀赋,以特色产业为根基,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政策保障为支撑,推动县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7个县域经济体贡献了全省50%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书写出一篇生态与经济共生、富民与强县并举的发展答卷。

  政策领航——

  筑牢县域发展制度根基

  青海立足高原生态禀赋与县域发展实际,通过顶层设计精准发力、资源整合凝聚合力、分类施策激发活力,为县域经济注入“发展动能”,让政策红利精准滴灌县域经济的每一寸土壤。

  在政策保障方面,青海将县域经济发展纳入全省战略全局,构建起“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协作联动”的全方位支撑网络,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在核心产业政策上,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为抓手,省部联合每年直接用于输出地建设的各级各类财政资金达130亿元。共同印发《青海省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专项规划(2021-2025年)》,制定《青海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年重点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明确了六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统筹资金达到337亿元,以“真金白银”为县域振兴注入动力。

  对外协作方面,依托“科技援青”“对口支援”机制,青海深化东西部协作与定点帮扶,落实江苏省协作帮扶资金42.94亿元,实施项目1332个;争取中央定点帮扶单位投入15.78亿元,推动777个帮扶项目落地,不仅帮助销售农畜产品4.55亿元,更在江苏设立116个青海农特产品直营店,打通“高原优品”直达内地市场的“产销动脉”。

  针对县域资源禀赋差异,青海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针对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文旅名县的不同禀赋,量身定制发展路径,推动工业基础较强县壮大产业集群、农牧业优势县发展生态种养、文旅资源富集县推进融合创新,形成“一县一策、错位发展、各展所长”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青海将“生态优先”贯穿县域发展全过程,通过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让绿色成为县域经济最鲜明的底色。

  全省有机草原监测面积突破3.35亿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总量达1235个,让青海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有机枸杞和冷水鱼生产基地。共和、泽库等四县纳入国家级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通过“以草定畜、牧繁农育”实现草畜联动,既守护了草原生态,又提升了畜牧业生产效益,为县域经济奠定绿色根基。

  在文旅产业领域,青海同样以政策为牵引,让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引擎”。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总体规划》,启动康养旅游、低空旅游、冰雪旅游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为县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遵循。

  为让政策从“纸上”落到“地上”,青海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营商环境。“十四五”以来,累计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9.9亿元,实施祁连阿咪东索等43个重点文旅项目;安排省级文旅专项引导资金13.38亿元,其中7.3亿元直拨地方,重点用于文旅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业态创新培育。同时,联合省直部门印发《青海省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政策,为文旅企业松绑减负、赋能成长。

  从农畜产业的政策护航到生态保护的制度保障,再到文旅发展的精准赋能,青海的县域政策体系始终紧扣“生态保护优先、特色产业支撑、城乡协同共进”的核心逻辑,让政策不仅成为“输血剂”,更化作县域经济自我造血、持续成长的“催化剂”。

  产业筑基——

  激活特色经济内生动力

  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青海立足县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农牧业固本、工业强基、文旅赋能”的多元发展格局,让每个县域都找到适合自身的“致富密码”。

  现代农牧业是县域经济的“压舱石”,青海聚焦牦牛、藏羊、青稞等十大特色产业,通过科技赋能与规模化经营提升竞争力。其中,互助县的青稞产业是典型代表,依托冷凉气候培育优质品种,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青稞酒、青稞米、青稞代餐等系列产品,延伸产业链条,让昔日的“口粮”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黄金作物”。

  如今,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3个。成功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6个、产业强镇23个。农民合作社达到1.73万家、家庭农场2.07万个。

  为打破特色产品“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青海以品牌赋能打通产销链路。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品牌赋能为核心抓手,于今年9月发布“山水黄南·高原天品”州级农畜产品公用品牌,同步整合“源味河南县 牛羊天下鲜”“泽优牧品”“金谷地”“箭乡臻品”等县级特色品牌,构建起“1个州级母品牌+4个县级子品牌”的联动矩阵,让分散的特色产品“攥成拳头闯市场”。

  目前,青海已发布100个“百佳优品”和100个“青农优品”农产品品牌。青海高原冷水鱼获准出口蒙古国和新加坡,鲑鳟鱼获得欧洲出口许可,冷凉蔬菜成为港澳市场“抢手货”,牦牛肉制品通过供港准入,特色农畜产品正带着“青海印记”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工业集群则成为县域经济的“硬核支撑”。近年来,青海深度融入产业“四地”建设,依托各地区资源禀赋和工业产业基础,进一步增强“产、城、人”协同互动,统筹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人口聚集、宜业宜居一体推进。

  通过优化工业区域布局,青海正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新格局:西宁市发展光伏、锂电、复合纤维材料等产业,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有色冶金等产业,海东市、海南藏族自治州发展大数据、新能源等产业,其他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共同绘就青海县域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图景。

  同时,为推动工业提质增效,青海持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培育。钾盐高效利用、锂盐提质扩规、镁盐创新突破助推盐湖产业高端化;“清洁能源+”行动培育光伏、风电、氢能等绿色制造动能;关键技术突破催生轻金属合金、高性能纤维等新材料;有色冶金就地转换推进原材料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字技术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目前,在绿色转型与数字赋能方面,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46家、绿色园区6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24个产品入选国家绿色设计产品;累计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271户,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51.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0%、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30.1%。

  从田间草原的品牌赋能到园区车间的产业升级,青海县域产业正告别“资源依赖”,迈向“创新驱动”,以特色产业的蓬勃活力,筑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

  融合创新——

  拓宽县域增收致富路径

  融合是打破产业壁垒的钥匙,协同是激活县域活力的密码。青海以“三产联动、城乡协同”为抓手,推动县域经济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域共进”,铺就出一条多元融合的增收致富路。

  文旅产业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青海拓展“文旅+”广度深度,推动生态、农业、体育、商业等多业态跨界融合,让“诗和远方”变成富民产业。

  青海以非遗保护传承为抓手,深挖县域文化内核,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累计争取2.27亿元非遗保护资金,助力热贡艺术、藏毯、银铜器、土族盘绣等项目焕发新生。黄南州遴选百户农牧民家庭为非遗传承示范户,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200多家热贡艺术窗口,“热贡唐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带动5万人从业,吾屯村更是形成“家家画唐卡、户户是画苑”的繁荣景象。鲁沙尔镇银铜器加工户发展至277户2000余人,注册“湟匠人”“艺河湟”等品牌,创新“传承+加工+展览+销售”一体化模式,让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产业跨界融合打破边界,青海将生态旅游与乡村游、康养游结合,开发田园观光、果蔬采摘、温泉养生等产品,深化“农体文旅商养”融合发展。

  各地更以“赛事搭台、经济唱戏”,“青超联赛”“西宁半程马拉松”等活动联动文艺演出、非遗展示与农产品展销,让游客在观赛赏景中消费,带动县域市场热度攀升,实现“一赛带全局”;“农民丰收节”“四季村晚”等活动将农产品销售、文化展演、休闲体验打包呈现,让县域消费场景更丰富;热贡六月会、玉树赛马节、土族纳顿节等赛事展演接连上演,《在那遥远的地方》《天境祁连》等沉浸式剧目常态化演出,让游客在体验文化魅力中停留消费,为县域文旅注入独特吸引力……

  目前,全省培育3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13个省级重点村、879家星级接待点,辐射带动3.7万群众就业增收;127家非遗和“青绣”工坊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年增收近1亿元。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建成6家国家4C级、30家省级自驾营地,2025年省内租车订单增长35%,西宁跻身全国自驾游热门城市,黑独山、同宝山等新景区出圈,6-8月黑独山接待66.6万人次,同宝山游客同比增长6.3倍。

  城乡协同则让发展更均衡。青海以县城为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公共服务与承载能力。海南州共和县依托光伏产业发展,吸引周边农牧民到产业园就业,既实现了“家门口务工”,又推动了人口向城镇集聚,形成“产业兴城、城带乡富”的良性循环。

  如今,青海县域经济正以独特的高原路径,书写着富民强县的新篇章。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城乡融合深度推进,这片高原大地上的“毛细血管”必将更加通畅,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