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庭贵和龙羊峡三文鱼。一条鱼能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对青海来说,这条鱼不是普通的鱼,它是推动青海外贸增长的“法宝”,是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一张亮丽“名片”。而对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畔的冯庭贵来说,这条鱼,曾是一家人的口粮,是全家老小的吃穿用度。
不过,冯庭贵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并不是黄河水波荡漾的画面,而是干旱、荒芜与戈壁滩。
故事要从龙羊峡库区说起。龙羊峡水电站建成蓄水后,冯庭贵所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查那村被划入库区,全村搬迁,目的地是几百公里外的格尔木市大格勒。“一起搬的有三个村,后来合并成立了大格勒乡。”虽然当时只有七八岁,冯庭贵依然清楚记得往日场景。
然而,搬迁还不到一年,母亲就带着他和几个兄弟回到了老家。“就收了一茬庄稼,实在熬不下去,就偷偷跑回来了。”冯庭贵笑着说,父亲一开始不肯走,结果没过多长时间,也一个人悄悄跟了回来。
母亲之所以坚决要回来,除了生活艰苦,更直接的原因是医疗条件太差。“搬去没多久,堂姐得了阑尾炎,因为离医院太远,没有及时医治而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母亲一看这情形,说什么也不肯待了。”
人是回来了,可生计成了难题。没地、没户口、没房子,一切从零开始。好在离黄河近,捕鱼成了他们的依靠。“那时候我父亲去牧区贩牛羊,我放学就去黄河里抓鱼,母亲开荒种点蔬菜到集市上卖,日子才慢慢有了着落。”
二十岁左右,冯庭贵结了婚,和几个村民合伙弄了条船,专门在黄河里捕野生鱼。“那日子是真苦,晚上十一点多下河撒网,凌晨四五点拉鱼到码头,卖完就八九点了。而且只有春秋两季能捕。”他也尝试过养鱼,花大价钱购置的鱼苗,没养多久就死了一半,希望再次落空。
转机发生在2008年。那一年,“龙洋知鲜(青海)股份有限公司”来到龙羊峡库区养殖冷水鱼。有着丰富捕鱼经验的冯庭贵成功应聘进了公司。“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学点养殖技术,以后自己单干,总比打工强。”
“学到本事、赚到钱才是实在的。”冯庭贵越学越发现,养鱼这门学问深不见底,“原以为干几年就出来单干,没想到一干就已近十六年,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2012年,好消息传来——龙羊峡库区移民安置政策落地,冯庭贵在龙羊峡镇龙羊新村盖起200平方米的二层小楼,自己只掏了六七万元。新房还没住满半年,他又在西宁市城东区买了房,把父母、妻子和孩子都接了过去。如今,他平时住在公司宿舍,节假日回西宁团聚,每月工资一万多元,生活安稳而充实。
现在的冯庭贵,已是“龙洋知鲜”公司的捕捞队队长。同样是捕鱼,但工作模式早已不同于往日的朝八晚六,再也不用半夜摸黑下河。“以前是为了生存捕鱼,现在是为了生活捕鱼。”他笑着说。
一条鱼,改变了青海外贸的格局,也改变了一名黄河边普通渔民的命运。从靠天吃饭,到科学养殖;从漂泊不定,到安居乐业——冯庭贵和这条“青海三文鱼”的故事,正是这片土地走向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