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走基层 看变化】德令哈,上新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齐延迪 李庆玲 苏烽 朱炜明    发布时间:2025-11-10 09:17    编辑:路国珍         
微信图片_20251110055558_221_174丰收的喜悦。记者 齐延迪 李庆玲 摄

  11月2日,深秋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夜幕悄悄笼罩着这座高原小城。晚风已带寒意,但在滨河路的一家烤肉店里却暖意融融,炭火的温度与食客的笑语交织成这个秋夜最动人的画面。

  “进来尝尝咱们德令哈自己养的虹鳟鱼。”店门口的烤肉区,老板老蔡一边熟练地翻动烤鱼,一边热情地招呼着往来的客人。店内,几位老主顾围坐一桌,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炭烤虹鳟鱼,不时发出赞叹。

  “以前想吃上一口新鲜的虹鳟鱼可不容易。”市民马先生夹起一块烤鱼,语气中透着欣喜:“现在不一样了,咱们德令哈自己养的鱼,这份新鲜劲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开店二十多年的老蔡对这份变化感触更深。“我们特意研发了虹鳟鱼系列菜品,就是想让大家尝尝本地鲜鱼。”他指着菜单介绍:“刺身鲜甜,炭烤香醇,铝锅炕煮入味,每种做法都能展现虹鳟鱼独特的风味。”

微信图片_20251110055605_222_174
养殖池里的虹鳟鱼。记者 齐延迪 李庆玲 摄

  老蔡记得,10月份店内刚推出虹鳟鱼时,不少客人还好奇地追问,这真是咱们德令哈自己养的鱼?咱们这儿也能养出这么好的虹鳟鱼?如今,顾客已在一次次品尝中深信不疑。

  在德令哈的一家农特产品体验店,同样能感受到这份变化带来的喜悦。市民赵女士提着刚买的虹鳟鱼,满意地说:“是店里的老主顾了,第一次看到店里卖虹鳟鱼,都不敢相信,老熟人推荐才试一试,如今家里人都爱上了这一口,想吃虹鳟鱼随时都能买到新鲜的,价格合适,品质也好,比以前方便多了。”

微信图片_20251110055611_223_174
虹鳟鱼刺身摆盘。记者 齐延迪 李庆玲 摄

  从想吃不易到想吃就吃,从简单烹煮到多种精致做法,德令哈人的餐桌悄然上新,而这份舌尖上的变化,正源于一场藏在高原深处的产业创新。

  走进尕海镇的现代化虹鳟养殖基地,凉意扑面而来。由于虹鳟鱼对水温要求严格,基地常年保持着10摄氏度左右的凉爽环境。八个圆形养殖池泛着粼粼波光,成群的虹鳟鱼在水中灵活穿梭,尾鳍划破水面溅起细碎水花。基地负责人杨光正蹲在池边,仔细观察着鱼群的状态。

  “2024年5月,我们引进了第一批鱼苗,说心里话,当时大家心里都没底。”杨光坦言,虹鳟鱼对水温、水质要求极高,在德令哈搞规模化养殖还是头一遭,没人知道这片高原的水土能不能养好这群冷水鱼。

  考验来得比预想中更快。“养殖刚起步没多久,供氧系统跟不上,池子里的鱼苗开始浮头、打转,死亡率一下子就上去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光至今仍有些紧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养殖环境终于稳定下来,鱼苗的存活率也稳步提升到了95%。看着池中重新活跃起来的鱼群,大家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

  除了设备改造,饲料配方的研发也倾注了大量心血。杨光介绍说,团队试验了多种配方,最终才确定最合适的一款。“虽然成本略高,但为了确保鱼肉品质,这个投入非常值得。”

微信图片_20251110055617_224_174
铝锅炕虹鳟鱼。 记者 齐延迪 李庆玲 摄

  今年10月,经过18个月的精心培育,基地迎来丰收:3万斤虹鳟鱼远销西安、广州,让外地食客尝到了高原冷水鱼的鲜美;1万斤新鲜虹鳟鱼直接端上德令哈人的餐桌,让本地鲜成了触手可及的日常。

  更让人惊喜的是,产业链还在持续升级。今年10月底,广州客商杜宇带着“冻眠锁鲜”技术专程来访。据杜宇介绍,这种技术能最大程度保留虹鳟鱼的新鲜度和口感,有效破解长途运输难题,为开拓更广阔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先小规模试用,效果好的话,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杨光望着池子里的鱼群,眼里满是期待,“下一步计划扩大养殖规模,让更多村民加入进来,一起把这条‘鱼路子’走宽。”

  长期以来,尕海镇乡村产业多依赖牛羊养殖,同质化竞争严重。如何跳出传统框架,找到新的增收点,一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而虹鳟鱼养殖恰好成了破局的钥匙,不仅有效利用了当地丰富的冷水资源,更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养殖基地已经带动3户农户就业,每人年均收入3.6万元。”尕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海鹏介绍,除此之外,基地每年还会给尕海镇的两个村子分红,总共36万元,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如今,在德令哈,餐桌上新连着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又推动乡村振兴。一条从鱼池游向餐桌、从基地走向市场的虹鳟鱼,正在高原上“游”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让曾经沉寂的冷水资源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德令哈的上新,远不止于舌尖上的惊喜,更蕴藏着乡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