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标题头条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多管齐下 青海经营主体破局生长
——2025青海三季度经济观察之三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董洁    发布时间:2025-11-10 06:58    编辑:管理员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秋日的青海,从盐湖之畔的现代化厂区到街头巷尾的拉面店,从科技创新实验室到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各类经营主体蓬勃生长的活力扑面而来。今年前三季度,青海省锚定一流营商环境建设目标,以政策创新为笔、以精准服务为墨、以监管提质为纸,破解发展痛点、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经营主体总量突破60万户大关,实现登记注册总量和新设数量“双增长”,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筑基:让经营主体“生得顺、长得稳”

  “以前办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要跑两个窗口,现在‘一件事一次办’,一个窗口就全办完了!”西宁市城中区新开餐饮店的老板马女士拿着刚办好的证照,对市场监管部门的高效服务赞不绝口。这背后,是青海创新构建的“登记、审批、监管、服务”一体协同机制在发挥作用——通过业务互通互融、数据实时共享,实现对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的“链式”服务。

  今年以来,青海以“小切口”做好服务“大文章”,针对产业“四地”建设、绿色算力等特色领域,以及饭店、药店等高频行业,推出经营范围主题套餐式服务。《青海省经营主体名称自主申报指引》的出台,更让经营者告别名称申报反复修改的困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61.17万户,同比增长4.52%;新设经营主体5.96万户,同比增长7.72%,净增长1.85万户,同比增幅达34.13%。

  在海东市,一场别开生面的银企对接会让30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顺利拿到贷款。“有了这笔资金,我们既能扩大养殖规模,还能升级加工设备。”拿到续贷的牦牛肉加工企业负责人说。这是青海深化政策服务的缩影,通过“一起益企”“问情服务”等活动,持续为民营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从服务提效到资金赋能,青海不断为经营主体纾困解难、赋能成长,让高原大地上的市场活力愈发充沛。

  创新驱动:让知识产权“转起来、活起来”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举办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对接会上,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碱式硫酸镁晶须的可控制备与应用”专利前,围拢着多家企业咨询合作。“这个技术能突破我们的发展瓶颈,太及时了!”一家新能源企业的技术总监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此次对接会不仅发布了73件盐湖化工、清洁能源领域的存量专利,还促成3项重要合作。

  青海正加速构建特色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体系,首批知识产权维权援助、诉调对接工作站的设立,让企业维权有了“就近支点”。知识产权“入园惠企”活动深入开展,博士服务团备案7项专利导航项目,为产业创新精准指路。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省专利授权累计4.3万件,新增授权专利2685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3件,创新活力持续释放。

  商标品牌建设同样成果丰硕。39家商标品牌指导站实现全覆盖,协调申报注册茶卡盐、同德牦牛肉等特色商标品牌。前三季度,全省商标累计注册8.89万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达110家,年产值稳定在300亿元。

  从为专利转化“搭桥梁”,到为维权保护“筑屏障”,再到为品牌培育“提价值”,青海正以全链条举措激活知识产权效能,让创新成果既“转得顺”、更“用得好”,为高原特色产业升级、经营主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质量引领:让“青字号”品牌“走得远、叫得响”

  质量是发展的生命线,品牌是竞争的硬实力。青海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精细监管为保障,推动“青字号”品牌既守得住品质底线,更闯得出市场天地。

  质量提升行动在各领域纵深推进。香港STC青海实验室挂牌运营后,青港两地实现检测认证技术优势互补和检测结果互认,“青海检测、香港发证”模式,为“青字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开启“快车道”。在计量服务领域,针对盐化工、锂电等高原特色产业推出的“一企一策”服务,有效解决了产业链计量测试难题。

  监管执法持续优化,让市场环境“更公平、更安心”。“通过AI巡检实现‘无感检查’,既不打扰正常经营,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这种监管模式太贴心了!”西宁市一家超市的负责人对市场监管部门的柔性执法竖起大拇指。青海全面推行服务型执法,通过“轻微免罚”、说明式执法等方式,实现“无事不扰”与有效监管的统一。

  信用监管的“约束+激励”效应充分显现。“信用修复服务年”活动中,一站式“信用+服务”让经营主体“进一次门”就能实现“多头修复”,今年以来,已修复失信信息1.06万条。我省牵头印发的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从185项压缩至165项,既提升了检查效率,又减轻了企业负担。

  消费环境也在不断改善。前三季度,青海省12315受理服务中心通过来电来函、互联网、语音留言等方式,共接收咨询、投诉、举报14.66万件,其中投诉3.64万件、举报6677件、咨询10.35万件,累计挽回经济损失933.74万元。同时,《青海省依法处置市场监管领域恶意投诉举报行为工作指引》的出台,让经营主体能更安心经营、更专心发展。

  精准帮扶:让经营主体“强起来、富起来”

  “市场监管局的同志手把手教我办理‘个转企’手续,还详细讲解了企业年报及税费减免政策,太周到了!”在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中,经营副食品批发的张女士顺利完成转型登记。今年以来,这样的入户帮扶在青海各地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流程指导、问题解答“一站式”到位。

  青海省出台促进支持民营经济、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措施,召开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全省个体工商户座谈会,推动28条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措施落地见效。持续开展“一起益企”“问情服务”“专场招聘”等活动,同步推出“直播带岗”、创业就业咨询指导及后续跟踪服务,通过差异化帮扶措施,促成3237人就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成效显著。我省联合十五部门出台《关于开展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精准帮扶提升发展质量的工作方案》,将个体工商户分为“三型四类”,加强政策精准供给和梯次帮扶培育,助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同时,通过发放《致广大经营主体一封信》、开展“政策小讲堂”,有效解决了经营者“不懂政策、不会办理”的难题。

  从科技企业到街头巷尾的小店商铺,从知识产权转化到质量标准升级,从柔性监管到精准服务,青海正以全方位的保障、全链条的服务,让经营主体的获得感更强、发展信心更足。随着“个转企一件事”“证照联办”等更多改革举措即将落地,60万户经营主体将在更优的营商环境中,书写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