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镇地处偏远,牧民群众居住分散,要让法治观念扎根草原,就得把法律‘说’到大家心坎里,把服务送到帐篷跟前。”作为泽库县司法局宁秀司法所的司法干事,索南才旦扎根这片距离西宁242公里、距泽库县城85公里的草原已有多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镇有15个行政村、9个牧业合作社,17451名牧民(占泽库全县总人口三分之一),5所学校的3560名学生,1座寺院及5处宗教活动点,都是他法治服务的对象。凭借藏汉双语优势与接地气的普法调解方式,索南才旦成了牧民群众身边看得见、信得过的“法律明白人”,用专业与热忱打通基层法律服务的“草原通道”。
双语普法接地气 法治种子撒草原
“牧户家里聊政策,微信群里发视频,寺院学校讲案例,咱们的普法得跟着牧民的生活节奏走。”这是索南才旦开展普法工作的核心思路。针对宁秀镇草场面积广、牧民居住分散的特点,他创新“线上+线下”双轨普法模式,让法律知识跨越草原的距离,精准触达每一位群众。线上,他定期将县司法局主办的“谚语说法”“法治在线10分钟”普法微视频转发至15个行政村的微信群,这些带着藏乡特色的普法内容,用牧民熟悉的谚语、直白的案例解读法律条文,让牧民在刷手机时就能轻松学法律。线下,他带着普法手册、宣传展板深入牧户帐篷,坐在炕头与牧民拉家常,用藏汉双语讲解婚姻家庭、草场承包、邻里纠纷等高频法律问题,遇到听不懂的概念,就结合牧民身边的小事举例,让生硬的法条变成“草原家常话”。
不仅如此,索南才旦还紧扣重要时间节点,在“3·15”消费者权益日、“6·26”国际禁毒日、宪法宣传周等时段,开展主题普法活动。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开展法治宣传活动72次,覆盖群众超万人次,牧民的法治观念与素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
巧解合同纠纷 矛盾化解在基层
“调解纠纷就像梳理乱麻,得先找到线头,再用情理和法律慢慢理顺。”在索南才旦看来,基层调解员不仅要懂法,更要懂民心,尤其是处理涉及牧民切身利益的纠纷时,既要守住法律底线,也要兼顾草原上的人情事理。2025年5月,他成功调解一起涉及96万余元的农机作业合同纠纷,便是最好的例证。“这么大的金额,要是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牧民的生产生活,还可能引发更大矛盾。”索南才旦说道。
坚守初心护稳定 法治护航草原振兴
“宁秀镇是泽库县人口大镇,这里的稳定关乎全县的平安。我们司法所的工作,就是要把矛盾化解在草原上,让牧民能安心放牧、踏实生活。”从事基层司法工作多年,索南才旦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隐患消除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当地。截至目前,他已参与调处矛盾纠纷200起,调解成功率96.86%,涉及草场承包、婚姻家庭、劳务合同等多个领域,每一起纠纷的化解,都为草原的和谐稳定添上了一块“基石”。
从草原帐篷到司法所,从普法宣传到纠纷调解,索南才旦用藏汉双语架起“法治桥梁”,以一名基层司法干事的坚守与担当,为牧民的幸福生活、为乡村振兴的推进筑牢了坚实的法治屏障。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