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8时,网约车司机老段驶过青海会议中心,车内广播正播报着最新路况。他不知道,这些为他提供信息与陪伴的新闻,其背后的记录者们,正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
与此同时,十几米外,刚刚下车的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副主任、记者马忠明快步走上青海会议中心的台阶。这位昨天刚在北京接受表彰的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今天将与同行一道,共同探讨如何让那些从基层跑出来的新闻,像老段车里的广播一样,成为连接千家的声音与桥梁。
步入会议中心,一股庄重而热烈的气息扑面而来。
由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和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牢记使命 砥砺奋进”主题成果展前,早已聚满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代表。大家驻足凝望,轻声交流。
是旗帜,也是方向;是典范,更是精品;是足迹,亦是荣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优秀新闻作品和新闻战线榜样事迹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现近年来全省新闻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担当与实践。
“从江河源头的生态守护到产业园区的创新突破,从牧区群众的幸福变迁到文化传承的生动图景,高原记者始终锚定重大主题宣传的时代坐标,以满腔赤诚与精湛技艺躬身创作。”展板上这句话,生动诠释着全省新闻工作者的突出业绩和精神风貌。
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在观展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今天现场参观了主题展,让我更加坚定了初心。”“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蒋莹在展板前驻足良久,眼中光芒闪动,“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将继续立足岗位,在守正中坚定方向,在创新中开拓未来。以榜样为镜,讲好青海故事,传播好青海声音。”
“你问我,凭什么站在这里?凭鞋底的泥,肩头的霜,手里的笔……”
时针指向9时,青海小记者们唱响《记者之歌》。这不仅是开幕的序曲,更是一场生动的启蒙——后辈用歌声礼赞,前辈以业绩作答。在庄重的仪式中,全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正式启幕。
刚从牧区采访归来的年轻记者来了,衣角仿佛还带着旷野的风;深耕新闻行业的前辈来了,眉宇间沉淀着时代的铅墨;致力于用镜头讲述故事的自媒体工作者来了,设备上闪烁着求索的光;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代表也来了,手中笔记本已摊开崭新的一页。
“下面,颁发荣誉证书和证章!”
话音落下,会场内响起热烈的掌声。首届“全国十佳新闻工作者”获得者、第35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代表、全国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优秀选手”,以及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的资深代表依次上台,从颁奖领导手中接过属于他们的荣誉。
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的脚步永不停歇?
又是怎样的故事,让他们的笔端饱含深情?
李永辉、王丽一、金玲、董海安、李国昌、黄雅迪等6位代表先后发言,畅谈感悟、分享体会。
他们之中,既有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也有青海省优秀新闻作品的主创;既有坚守行业三十年的“老新闻”,也有来自高校新闻学院的“新面孔”,还有扎根一线的县级融媒体中心负责人。身份各异,却同为青海故事的书写者。
话语权,在这一刻完成了交接。聚光灯下,他们从报道背后的名字,成为了娓娓道来的主角。
“复盘这篇作品,首先是‘身到’,做沉浸式走基层。身到的第一层意思是艰苦的、极致的环境,这从题材上更符合新春走基层的要求。第二层意思是要真正扎下去、沉进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海总站记者李永辉这番从泥土中汲取力量的感悟尚在会场回荡,一段由岁月沉淀而来的新闻情怀便从容接续。
“有幸作为30年新闻工作者代表发言,深感荣幸,同时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激动。回望三十载新闻生涯,激荡在心中的,不仅是万般感慨,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
青海日报社专刊副刊中心主任、高级记者王丽一关于“新闻的生命力永远在基层”的肺腑之言,让农民日报青海记者站记者孙海玲充满感慨——只有迈开双脚、沉下身子,才能捕捉最鲜活的细节,感受最真切的脉动,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有力量的报道。
10时15分许,座谈会落下帷幕。
与会者陆续走出会场,又情不自禁地在主题成果展前驻足。
当目光再次凝视展板上“在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的征途上,续写青海新闻事业的璀璨华章”这句话,方才会场里的畅谈、感悟与期许,仿佛都寻到了深沉的回响。此刻,这些脚踩泥土、心怀热忱的青海新闻人,将从今日的“C位”再度出发,奔赴下一个新闻现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