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庆祝活动,并召开全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其间,来自中央、省垣和地方媒体的代表,高校新闻学院的学生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回顾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享各自的从业经历与深刻感悟。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小记者们带着好奇与热情,穿梭在活动现场,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去记录。本报精选了参会代表和几位小记者的发言和感悟,以飨读者。
11月7日,全省新闻工作者座谈会在西宁举行。祁国彪 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青海总站
李永辉
2024年新春,我们三位记者王小龙、陈晨、闫懋鹏前往世界海拔最高的页岩油勘探井,记录并讲述高原钻井队攻坚克难的故事。这篇作品播出两天全网阅读量超1亿,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次席,获得了中宣部2024年新春走基层优秀作品,中宣部新闻局第40期新闻阅评对这篇报道作了专题评论。
复盘这篇作品,首先是“身到”。身到的第一层意思是艰苦的、极致的环境,这从题材上更符合新春走基层的要求。第二层意思是要真正扎下去、沉进去。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出工。当工人对我们的称呼从记者变成“大兄弟”的时候,他们才能从躲镜头变成自然地面对镜头说出掏心窝子的话,表达真情实感。
其次是心到。下基层不忘高站位,用细微叙事表现宏大主题,在“最高的油田钻最难的井”下基层过程中读懂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读懂新时代劳动者“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义。
第三是情到。我们把“走基层”作成“连续剧”,春节期间回访“英雄岭”石油工人回家过年的故事,将节目影响力、感染力持续放大。这些延展情节,深化、活化石油工人故事,粘住的是观众,赢得的是人心。
自总台青海总站成立以来,围绕总台要求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立足青海、深入基层、抓住热点,在央视、央广及各新媒体平台发稿量节节攀升。
下一步,青海总站将一如既往当好总台与青海的桥梁纽带,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真抓实干、拼搏奋进,尽全力把新时代新青海新故事讲得更好、传得更远。
小记者现场采访。青海日报社
王丽一
三十年前,我怀揣着对新闻事业的向往走进青海日报社。彼时,纸媒如日中天,“无冕之王”的称号让我豪情满怀,一纸风行的盛况至今历历在目。
从周末编辑室的多版历练,到“江河源”副刊的深耕细作,我有幸见证青海日报从一张纸媒到“报网端微屏”全媒体传播的历史性跨越。三十载岁月,漫长亦短暂。一代代报人用行动诠释了青海新闻人的本色,也让我深深感悟到:良好的政治素养、敏锐的新闻眼光、吃苦耐劳的作风和丰厚的学养,是新闻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更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底气。
三十年新闻工作,有两点体会尤为深刻:一是新闻的生命力永远在基层,永远在群众中。每一次去基层的采访,无不印证着青海是藏着万千动人叙事的“故事富矿”,践行“四力”对新闻工作者而言,更是融入血脉的职业底色与必须坚守的责任担当。二是新闻人要始终把自己的工作放到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中谋划推进。以专栏“百件文物说青海”为例,我们跳出“就文化谈文化”的局限,让文物成为服务大局的“生动教材”,让文物宣传成为服务中心工作的“软实力”,让文化认同转化为护航大局的“硬支撑”,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高质量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将努力做好“传帮带”,在信息洪流中坚守思想高度,在技术迭代中守护文化根脉,围绕青海五个文化,大力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精神密码,让党的创新理论通过生动的新闻实践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
写采访稿。青海广播电视台
金玲
《历史的巨响》是为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60周年,于2024年10月16日推出的5集重大主题系列报道。如今重温作品,有这样一些体会:
一是于宏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落脚。“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这样一个重大主题,我们决定,跳出传统的宏大叙事框架,将报道的目光对准历史浪潮中“普通平凡的人”,让“惊天动地事”通过“隐姓埋名人”的真实讲述变得可感可触、可敬可学。
二是以脚步溯源历史,用心灵感知温度。我们与受访者共话往昔,倾听他们珍藏心底一个甲子的故事,也让我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好的主题报道,不只要“踮起脚”去触碰精神的高度,更是要“弯下腰”去倾听土地的回响。
三是为沉默的荣耀发声,让历史照亮现实。其一,重大主题报道的“大”,根基在于与个体命运的“真”相融合。其二,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需要精心选取最具时代共鸣的素材。其三,真实与共情是新闻作品永恒的“生命力”。
四是坚守新闻初心,续写时代新章。我们将怀揣着新闻工作者的初心,继续贴近泥土的芬芳,传递真情的温度,坚守真实的底线,“为人民记录、为时代发声”。我们会继续奔走在青海的山野田畴、江河湖海,躬身践行“四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贡献力量。
小记者合影。海北州广播电视台
董海安
很荣幸在这个属于我们新闻人的节日里代表获奖作品创作团队,分享纪录片《高原之羚》的创作体会。
切阳什姐是中国第一个藏族奥运冠军。面对如此可遇不可求的纪录片题材,我们跟随切阳什姐跨越云南、江苏、福建等多个省份的体训基地和赛场,并首次组建海外摄制组远赴法国,紧盯切阳什姐赛场上的英姿,全程跟踪记录她的日常训练与赛事瞬间。通过采访她的亲人、队友、教练,以及媒体记者、赛场观众等,反复打磨镜头语言、雕琢叙事节奏,力求捕捉每一个真实瞬间、传递每一份质朴情感。
纪录片《高原之羚》的创作经历了艰辛,收获了荣誉,更沉淀了宝贵的体会与启示。其一,正能量主旋律题材是作品的灵魂。其二,精品创作离不开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其三,媒体融合是基层媒体创作的重要支撑。
今后,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初心,深耕本土,扎根基层,立足海北特色影视资源,深入挖掘本地区独特的生态价值与民族文化;遵循创作规律,坚守艺术情怀,强化国际视野,顺应新技术潮流,坚持精品化方向,不断铸造“高原”、勇攀“高峰”,推出更多兼具民族特色与人类共通情感的优秀作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青海故事、海北故事,使其成为传播主流价值的新号角、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载体、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表演节目。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供图大通县融媒体中心
李国昌
面对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为核心,从“物理相加”迈向“化学相融”,实现了一场自我革新和发展壮大。
一是以深度转型实现服务群众。我们推动采编力量下沉,建立“记者联乡镇、蹲点采新闻”机制。这种“沉下去”的扎实作风,切实将媒体融合的成果转化为了服务基层、凝聚人心的实际效能。
二是以动能转化实现赋能创新。我们通过内容创意与传播渠道有机结合,实现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更将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转化成了推动地方发展的生产力。
三是以双轮驱动实现支撑保障。我们投入近千万元购置高清直播车,构建全链条技术支撑体系;创新校媒协同育人模式,全面提升队伍能力。正是硬支撑与软实力的同步提升,让我们在内容创优上取得了突破。
改革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主流媒体的根脉在基层,活力在实践,媒体融合必须牢牢把握两个根本:一是以“优质内容+多元传播”筑牢发展根基。二是以“服务人民”锚定价值坐标。优质内容和多元传播是“舟”,服务人民是“航向”,只有舟坚舵稳、方向明确,媒体融合才能在新时代破浪前行。
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为目标,持续深化“基础设施提档”“人才队伍强基”“融媒赋能提升”三项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媒体+政务+服务”模式创新,让融合脚步更稳、服务触角更广、媒体声音更响。
青海师范大学新闻学院
黄雅迪
初入新闻学院时,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就说:“新闻人的笔,要写得见天地,更要写得见人心。”我常常叩问自己:新时代的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接过前辈手中的笔,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答案,藏在青海大地的泥土里。今年春天,我随采访团队去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寻访红色故事。在“红军树”下,讲解员翻出老照片,讲述着西路军战士教村民识字、改良农具的往事。我忽然明白,“脚力”从不是口号,是像前辈那样踏遍山野,让笔尖沾着泥土芬芳,把历史的温度传给世人。
答案,藏在动人的细节中。五月的湟中,我在下西河学校诵读活动中遇到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她的专注与向往像青海夜空最亮的星。我蹲下身反复调整相机角度,生怕错过这束“星光”。报道刊发后,老师和同学们的留言让我懂得,“眼力”是在平凡中发现不凡,用温暖细节让文化种子在人心扎根。
答案,更藏在对故事脉络的编织里。红光村的采访经历让我领悟——这棵“红军树”,是“初心”与“当下”的桥梁,也让我懂了,“脑力”是用细腻思考为素材牵线,让记忆顺着脉络走进读者心里。
如今接力棒将传到青年一代手中,我们虽稚嫩,却已立誓。未来,每一位新闻学子都将带着这份收获笃定前行,心怀“国之大者”,永葆“人民至上”初心,全力朝着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目标努力!
小记者
马莉阿娅
在青海会议中心举行的记者节活动中,我有幸采访了青海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璟娅。
当我问及“您从事这个职业多少年了”时,李璟娅老师微笑着回答:“快17年了。”在问到职业生涯经历过哪些困难时,她坦诚地分享:“刚开始主持时难免会紧张,但只要坚持练习,慢慢就会变得从容。”
能够参与本次记者节活动,我深感荣幸。这次宝贵的经历让我学到了许多课堂之外的知识,让我对传媒行业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期待未来还有机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继续拓宽自己的视野。
小记者
宁嘉豫
大家好!我是青海小记者宁嘉豫。在第26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有幸在青海会议中心采访了李云伯伯。
当我问及“您对我们这一代有什么期望”时,李云伯伯亲切地说:“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努力成为一名优秀记者。”
这次记者节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更让我收获了自信与勇气。我将牢记李云伯伯的嘱托,刻苦学习,努力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不辜负这份殷切期望。
小记者
马彬
在第26个中国记者节主题活动中,我有幸在青海会议中心采访了优秀记者李炎波。
当我问及“您从事新闻工作多少年,遇到过哪些困难”时,李炎波老师分享了他的经历。他坦言,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曾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采访遭拒是常有之事。“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轻言放弃,”他坚定地表示,“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坚持。”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品格。即使面对冷遇,也要不忘初心,坚持追寻真相。这次宝贵的采访经历,为我未来的成长之路注入了新动力。
小记者
马忻月
在本次记者节活动中,我向一位资深记者老师请教。当我问道:“青少年应该如何培养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呢?”
老师亲切地回答:“想成为一名小记者,首先要培养一双‘新闻眼’。要学会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身边有价值的新闻,能够判断哪些事情是大家真正关心、具有社会热点的。”
这次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一名优秀的小记者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学会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心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郑思哲 整理)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