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粤明珠,阳光正好。长长的海岸线旁,一抹靓丽的“青海蓝”划过人们的视线。
11月6日,距离全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公路自行车项目开赛进入1天倒计时,来自全国的各支车队齐聚十五运会珠海赛区,摩拳擦掌,为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做最后的准备。
兴奋、紧张、激动、未知,个中滋味都融进快速转动的轮圈中,又一个四年过去了,又一个四年来到了。
心率,171
上午的第一组冲刺训练结束了,队员张葆山来到训练保障车旁,扶住车门,和教练沟通相关数据。
“心率多少?”教练陈振中问。
“171。”张葆山喘着大气说。
“能不能坚持跑三组?”
“我觉得两组可以,三组有点吃力了。”
话虽这样说,但张葆山还是毫不犹豫地追上队伍,快速融入训练节奏。
训练保障车里片刻沉默,陈振中的大脑在飞速运转。很快,他拿起对讲机说:“张葆山,不要硬撑,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下一组不要到前面领骑,跟住后面就行。”
都说,自行车比赛中,小小的队车里有大大的战场,教练员要对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快速做出判断和调整,这种应对的能力不仅是平时训练中点点滴滴的积累,更需要教练和队员之间的默契和信任。
陈振中说,大赛在即,自己状态好不好其实队员心里非常清楚,作为教练,不是一味地下达指令,多听听队员的建议对训练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对于张葆山平时的训练表现,主教练吴生君还是十分肯定的。“这名队员还是很有潜力的,而且非常年轻,本届全运会兼项比赛,下一个全运周期给予更好的培养,会有更强的冲击力。”
教练,再跑6圈
“我感觉今天状态还是没提起来,我想骑快一点,多骑一会儿。”三组冲刺训练结束后,李自森主动和教练沟通。“别人想跟着骑就骑,不想骑就慢慢溜车,但是我还得把状态提一提。”
“再跑几圈?”教练问。
“再跑6圈吧。”
作为队里的老队员,大家都看得出来,李自森的压力比谁都大。记者了解到,全运会的赛道主要以平路为主,没有爬山,对于青海队这样一支更擅长爬坡的车队来说,几乎不存在什么优势。李自森作为全队优秀的冲刺手,他知道在这种赛道上,更多的战术都在围绕他来制定,队友们都在帮助自己,他不说,但他心里什么都明白。
长长的公路上,一个人一辆车骑了一圈又一圈,绝美的风景里都有着一丝孤独的味道,他的身后,训练保障车在默默地跟着他,看着他,陪着他。
5圈结束后,李自森明显开始体力下降。教练通过对讲机问:“最后一圈需要牵一下吗?”
“不用牵,我自己跑。”对讲机那头,声音坚定。
回去的路上,队友们都在路边等着他,那个孤单的身影又变回了那抹“青海蓝”。
我要做的,就是坚持
膝盖、背、腰都打着肌贴,有人觉得这可能是一种保护,但对王建财来说,这些都是伤病的折磨。主教练吴生君说到王建财,满心满眼都是心疼:“王建财的伤病还是比较严重的,但是作为队里的老队员,他一直在坚持。”
在熟悉王建财的人印象中,他大多数时候都是那个扮演绿叶角色的人,教练组交给他的任务,就算拼掉半条命也要完成。1994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31岁,是本届全运会青海自行车队里面年龄最大的队员。和他同场竞技的队友张葆山2004年出生,整整小他10岁。因此,在这支队伍中,比赛和传帮带都是他肩上的责任。
“这或许是王建财的最后一届全运会了……”吴生君的语气中带着深深的不舍,从运动员走上教练员的岗位,这种心情,他懂。
总是笑呵呵的王建财并不是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张志善因为伤病不能参加比赛,他知道这个队伍还需要他,所以这两年他拼了命地拿全运会积分。
“本届全运会的席位赛是争夺最激烈的一届,比历年都残酷,两年9场比赛18场小赛,队员们压力都很大。”吴生君说。
“运动员嘛,伤病是无法避免的,我要做的,就是坚持。”王建财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队伍需要他做什么。
谁的四年不是四年。但站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时,每个人心中都感慨万分,因为,不悔青春又四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