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时评】双向赋能:当普法实践遇上新时代文明阵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爽    发布时间:2025-11-06 07:17    编辑:管理员         

  在平均海拔4058米的青海高原上,法治精神与文明新风正以独特的方式深度交融。今年8月,中共青海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司法厅联合印发《关于印发〈青海省推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八五”普法收官注入强劲动力,更构建起法治与文明双向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法治与文明,从来都是社会进步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青海将二者有机融合,找准了基层治理的关键支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为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具有点多面广、贴近基层的天然优势;而普法依法治理则是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法治保障,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了“1+1>2”的治理效应。正如通知所明确的,通过“组织共建、阵地共享、资源共联、队伍共育、活动共办”的一体化建设,让法律知识借助文明实践的载体更接地气,让文明理念依托法治保障更具刚性,形成了德法兼治的良性互动。

  这场融合实践的生命力,在于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的创新表达。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通过法律资源下沉,为辖区群众常态化提供线上线下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帮扶等公益法律服务;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法治教育通过警示教育片观影、情景模拟互动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让法律红线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入人心;在海东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贤孝”“花儿”普法形式,把法律送到千家万户,让法治思维融入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法治文化阵地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法治长廊、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休闲时的“学法课堂”;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普法”让法律条文跨越语言障碍,真正走进田间地头、牧场帐篷。这些实践创新摆脱了传统普法的说教模式,将“硬法”转化为群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软文”,让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基层治理的提质增效,更得益于资源整合带来的合力释放。青海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方资源,将普法志愿队伍、法律服务阵地等要素全面融入文明实践中心。全省已实现“普法联系点”“法律便民服务点”等法治要件全覆盖,通过“线上+线下”“传统+科技”的多元形式,为群众提供“点单式”法律服务。同时,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推行“积分制”“红黑榜”等举措,将法治要求转化为群众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成为江源大地上的文明新风。

  法润江源,文明共生。青海的实践证明,普法依法治理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既是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关键举措。随着这一创新实践的持续深化,必将有更多法治之花绽放青海大地,让法治信仰与文明理念共同滋养各族群众的心灵,为基层治理注入持久动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