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晨露的新鲜果蔬,每天清晨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东家村的温室大棚中采摘下来,运往附近的市场售卖。这是村子往日不曾出现的热闹景象,也是土族“阿吾”董青林耕耘的乡村振兴梦。
梦想从何而来?是时代呼唤引燃感恩家乡的初心。临床医学出身的董青林,本可沿着“稳妥”的人生轨迹前行,却因“这片土地养育了我,我也愿以所知所学反哺家乡”的信念毅然回到东家村。当“归雁”带着感恩之心回到故土,他们便成了连接知识、资源与乡村的纽带,让乡村振兴有了“想干事”的初心支撑。
乡土情怀让扎根土地的决心更加坚定。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家村人,董青林了解这片土地的短板,更相信这片土地的潜力。高原大棚种植产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沉下心摸透乡村的“脾气”,用“土办法”结合“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缺少对土地的情怀,有再多政策扶持,也难有扎根乡村的定力,返乡创业便容易沦为“昙花一现”的表面文章。
用实干担当夯实勤劳致富的信心。从6栋大棚到如今的22栋大棚,越来越大的种植规模给东家村村民提供了既顾得了家又赚得了钱的好岗位,“土地生金”变为现实。这正是实干的意义,用个人能力推动集体致富、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具体的致富方案,带动一片、振兴一方。
董青林的“乡村振兴梦”,是青海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所有乡村建设者的启示。乡村振兴不需要“空想家”,而需要“行动派”;不需要“旁观者”,而需要“归乡人”。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