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走基层 看变化】
500座便民桥 架起民生幸福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倪晓颖    发布时间:2025-11-04 06:45    编辑:管理员         
1500座便民桥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群众“蹚水过河、绕路出行”的困境。倪晓颖 摄

  深秋的高原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羊毛沟河蜿蜒穿过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下山庄村,在阳光照射下闪着微光,3座崭新的便民桥横跨河面,蓝白相间的护栏上写着“跟党走 感党恩”,格外醒目。

  “去年,我刚来村里就任,就有不少群众指着河边那些搭的简易桥说,河水再大点冲两下,这些桥怕是顶不住!”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下山庄村党支部书记宋吉伟说,这话让他心里咯噔一下。后来就赶上了全省“我家门前那座桥”便民桥梁建设项目计划,从选址到建成都很快,赶在今年汛期前,桥就稳稳当当地立起来了!

  “宽敞的钢板桥面,墩子打得倍儿结实!通车那天,村里的老少爷们儿都围过来看。村民宋吉奎赶着他的牛羊第一个从新桥上走过去,脸上笑开了花;李青青的小三轮拉着满满一车饮料,‘突突突’地开回家;村里的娃娃们蹦蹦跳跳从桥上走过……我心里可算是踏实了。”宋吉伟回忆着,脸上写满幸福。

2

  一条条蜿蜒的河流,曾是青海高原农牧民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座座新建的便民桥,如今正成为连接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这座桥修好后,出门方便多了。”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大路村村民索明德说。作为全省“我家门前那座桥”项目的首个试点——湟中区李家山镇大路村云谷川河4号桥,于今年春季完工,为大路村村民出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云谷川河4号桥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大路村云谷川河上,原桥为村民自建桥,钢筋混凝土结构,去年汛期被洪水冲毁。随后,村民采用架管及木板搭建临时桥梁,给村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

  根据全省“我家门前那座桥”便民桥梁建设项目计划,湟源公路总段西宁公路段在施工过程中采用重力式桥台和钢结构梁桥建设,钢结构较钢筋混凝土的轻质特性,减轻了桥梁对地基的负荷,降低了建设成本,缩短了施工周期。“以前过桥时格外小心,生怕发生意外。现在重新修好桥,不仅安全还能行车。”村民索明德高兴地说,政府关切村民的道路条件,实实在在解决了他们的出行难问题。

3

  青海部分偏远乡村的便民通行小桥,多采用木材、钢丝网、钢板等简易材料搭建而成,基础稳定性差、安全系数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农牧民出行常常面临诸多困难和安全隐患。

  为改变这一现状,结合全省农业区、农牧区的实际情况和现状需求,今年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全面启动实施500座“我家门前那座桥”专项民生工程,截至10月12日,500座便民桥梁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这项工程惠及全省8个市州、29个县区、百余个行政村的30余万农牧民群众,有效解决了农牧区群众“蹚水过河、绕路出行”的困境,打通了青海高原农牧区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清晨的阳光洒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江日堂乡多日麻村格则沟的河畔,村民索南代姆大清早就驾驶满载鲜奶的三轮车平稳驶过新落成的6号便民桥,准备将鲜奶送到县城去。这座跨径6米、宽2.5米的便民钢桥,让该村牧民告别出行难的窘境,也让村民能把自家的特色农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实现增收。

  便民桥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题,更为当地特色产业向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青海省公路局按照“服务乡村振兴、均衡区域发展、倾斜农牧偏远地区”的总体导向,在桥位选址上做足了功夫。各公路总段联合地方交通运输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一线,结合现场地形、地质条件,综合考量桥梁跨径、结构形式等关键要素,筛选桥位。层层筛选符合项目实施条件的桥位,既避免资源浪费,又确保工程能真正缓解农牧民“涉水过河难”的瓶颈,让每一座桥都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青海省公路局聚力‘服务民生’,推动实施‘我家门前那座桥’专项民生工程,并创新采用‘试点先行+全域推广’模式,先在试点区域积累经验、提炼总结,随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目前,500座便民桥梁已全部建成,钢便桥的搭建迅速填补了偏远农牧区因河流、沟壑阻隔形成的交通空白,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青海省公路局副局长张发军说。

  在具体实施中,各公路总段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特色与实际需求,推动建设“形式多样、材质多样、风格多样”的便民桥梁,实施过程中严把材料进场关、施工工艺关、质量安全关,严格落实生态保护要求,最大程度减少对河道及周边环境的扰动,既提升桥梁建设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又实现“建桥”与“护绿”两不误,确保每一座桥梁都能经得起时间与环境的考验。

  一座桥,连接两岸,更连通党心与民心。它不仅是跨越沟壑的建筑物,更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载体。在广袤的青海高原,一座座新落成的便民桥,正悄然改变着农牧民的生活,让农村公路网“筋骨”更强健,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