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陈少峻。魏爽 摄深夜,灯光聚焦在情报指挥中心的大屏前,他微微垂着眼,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如蝶。录入代码、搜索目标、判断数据……一气呵成。
遇到有人夸赞“警营爱迪生”,他嘴角弯起浅浅的弧度,话不多却字字扎实:“就是想把技术用在实处,让科技和数据变成盾牌,守护好群众的安全和幸福。”
清瘦的身形里藏着惊人的能量,那些别人觉得晦涩的代码、复杂的数据,在他手中变成破解难题的钥匙。从警11年,他的足迹遍布法医实验室、地震救援现场与反诈扫黑前沿,既深耕案件检验、毒物分析,又研发系统、斩获荣誉,成为基层践行“科技兴警”的鲜活范例。他就是海东市公安局情报指挥中心副主任陈少峻。
实验室里的“革新者”:以技术破题,让刑侦更高效
2014年,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化学系专业的陈少峻考入海东市公安局。法医实验室里的5台老旧仪器、堆积如山的纸质报告,是他从警生涯的起点。老法医贺忠指着陪伴8年的显微镜轻叹:“现在案子越来越复杂,光靠‘老伙计’不够了。”这句话深深烙印在陈少峻心中,也点燃了他技术革新的火种。
初入警营的半年,好学的陈少峻总喜欢“泡”在实验室,跟着前辈从毒物分析、仪器校准学起,每一步操作、每一组数据都记录得翔实清晰。他深知刑事技术的严谨性,“差0.1毫克的毒物剂量,都可能影响案件定性,关系着他人的自由甚至生命”。为掌握气相色谱仪的操作技巧,他利用午休反复练习,认真钻研,为弄清一个数据偏差,连续三天查阅文献,致电省厅专家请教,直到彻底攻克难题。
这份精益求精的“轴劲”,让陈少峻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2018年,他发现实验室文书工作效率不高,鉴定报告需反复核对,纸质归档检索困难,一人一天最多处理10多份报告还常出错。“能不能用系统把数据串联起来?”这个念头催生了“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发。
没有模板就从零开始,他持续自学,绘制了好几版流程表梳理痛点,白天处理案件检验,夜晚编写代码,连续三个通宵调试算法,终于实现检材扫码录入、报告自动生成、电子归档提醒的全流程智能化。系统上线后,文书效率提高70%,错误率降为零,获公安部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大赛三等奖、“双十计划”优秀奖,在被推广后节约经费近百万元。
技术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2022年一起命案现场,血液检测需24小时出结果的现状让陈少峻心急如焚:“紧急情况下,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侦查方向。”他萌生研发便携设备的想法,没有经验就查阅国内外文献,缺乏参照就上百次试验改进。历经半年攻坚,“手持式碳氧血红蛋白检测仪”问世,一滴血、三分钟即可现场出具检测结果。在后续一起煤气中毒案中,该设备快速锁定死因,为案件侦破争取关键时间,并荣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大赛优秀奖。
近年来,陈少峻先后荣获“青海省优秀人民警察”、青海省总工会“行业状元”,青海省公安厅授予“先进个人”等,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1次,入选第十一批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
键盘上的“守护者”:用代码筑堤,让群众感受科技温度
2023年12月18日深夜,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陈少峻第一时间随救援队奔赴灾区。寒风刺骨,余震不断,倒塌的房屋、断裂的墙壁、焦急的群众,刺痛着他的心。安置点内,群众找不到板房,数据统计混乱,物资发放凭经验。
零下15摄氏度的严寒中,陈少峻裹着军大衣,在临时帐篷里借着应急电源的微光敲写代码。手指冻僵了就呵气搓揉,眼睛酸涩了就用冷水洗脸,他白天穿梭于各安置点收集需求,夜晚通宵修改程序。
“表格太复杂,老年人看不懂咋办?”工作人员的随口一提,让他当晚就将复杂填写项优化为勾选框;“无法实时掌握人员变化”,救援队员的反馈刚到,他便立即增加动态同步功能。经过两天三夜鏖战,“灾区人口房屋一体化采集平台”与“受灾群众安置登记小程序”正式上线,覆盖305个行政村、8万余条数据,实现人房精准绑定、物资实时同步。
依托这套系统,救援队伍精准投送药品126箱、棉被800套,成功规避2处安置点二次灾害风险,成为应急管理部认可的“科技赋能应急管理典范”。
回顾在灾区的日日夜夜,陈少峻感慨道:“那是我从警以来最难忘的经历。在那种极端条件下,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代码,而是连接生命与希望的桥梁”。
从实验室到救灾现场,陈少峻的技术创新始终围绕“民生安全”展开。面对日益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他敏锐意识到“反诈不能只靠‘追’,更要靠‘防’”。
2021年办理“赵某等人帮信案”时,他深入分析226张涉案银行卡、1900余条支付数据,挖出横跨70余台服务器的犯罪网络,更从中掌握了电诈团伙的技术套路。
此后一年,他带领团队梳理近五年电诈案例,总结12类诈骗手法特征,连续36小时优化预警模型,反复测试上百次算法,成功研发两套反诈系统。
“反诈预警自动推送系统”通过AI电话机器人模拟真人语音,及时劝阻潜在受害人;“‘两卡’风险核验系统”嵌入1696个银行网点,群众办卡扫码即可识别风险。系统预警准确率超95%,累计拦截异常办卡1.9万次,发送反诈提示56万次,2024年一季度海东市电诈发案率同比下降37%,挽回潜在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为扩大宣传覆盖面,陈少峻还推动“科技+宣传”模式,组织民警和家属拍摄通俗生动的反诈短视频,走进小学开设“反诈小课堂”,用游戏互动教会孩子们识骗防骗。“只要能保护好群众的‘钱袋子’,所有付出都值得”,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实战“领军者”:凭智能筑防,让平安更可感
“我亲身体会了科技强警给基层带来的变革。”由陈少峻参与和研发的创新科技利器——“云箭”“云翼”“云针”三大专业战队与“云戒”“云指”等智慧警务平台,构建起天、地、水、数一体融合的现代化警务新生态,走出了一条“专业+机制+数据”的实战化改革之路。
他提出技术研发的“三问原则”:研发前问基层“需要什么”,研发中问民警“好用吗”,上线后问实战“管用吗”。这一务实导向,让他的项目总能精准切中警务痛点。
为让基层民警用好系统,陈少峻制作详细的操作手册,组织多场培训,建立24小时技术支持群;得知偏远派出所老民警不会操作,他驱车两个多小时上门指导。“系统好不好用,关键看一线反馈”,他始终坚持科技要服务实战的理念。
紧接着,一批轻量化的智慧警务应用陆续上线,这些“小工具”精准命中实战需求,成为民警日常工作的“得力助手”,切实解决了多项办公难题。
扫黑除恶战场上,陈少峻研发的“智能管控平台”整合127名涉黑涉恶人员轨迹、社交、消费等数据,借助“獬豸大模型”分析能力,实现风险实时预警。系统曾通过分析一名刑满释放人员的消费和社交变化,提前预警其再犯罪风险,民警及时介入,避免一起恶性案件。
2023年夏,系统监测到3名在库涉黑人员同时触发预警,民警迅速制止其预谋的敲诈勒索行为。平台运行以来,生成轨迹记录3200余条,推送预警48次,成功预防3起团伙事件。老民警感慨:“过去靠人工记、本子查,现在数据自动分析,效率提高好几倍!”
“如果有人在撒谎,AI能更高效识别出来……”2025年5月,海东市公安局执法办案中心里,民警正在对一名涉嫌盗窃的嫌疑人进行审讯。与以往不同的是,审讯桌前多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嫌疑人的面部微表情分析数据——这是陈少峻研发的《“智眸”微表情测谎软件》正在工作。该软件通过摄像头捕捉嫌疑人的微表情变化,如瞳孔收缩、嘴角抽动、皱眉等,结合心理学模型,辅助民警判断嫌疑人陈述的真实性。
该软件不仅入选全国刑侦部门数据侦查“百优创新”,更代表青海省公安系统参加全国性比武决赛,在全国众多优秀创新成果中崭露头角,获得第20名的优异成绩。
科技强警不是孤军奋战,而是要点燃集体的智慧之火。如今,在陈少峻的带动下,海东市公安局形成了“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围。越来越多的年轻民警开始钻研技术,研发出了“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平台”等一批实用的警务系统。
“在我看来,人民警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情怀。”今年34岁的陈少峻依然在科技兴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他办公室的灯,依然会在深夜亮起;他的电脑里,依然存着未完成的代码;他的书架上,依然不断更新着专业书籍。
对于未来,陈少峻有着清晰的规划:“我想研发更多实用的警务系统,让同事们的工作更高效,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安全。”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