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青海医生赵克昌再赴南极护征程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徐变银    发布时间:2025-11-02 07:29    编辑:管理员         

赵克昌给队员诊治。

青海省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欢送赵克昌。徐变银 摄

  11月1日,上海港海风轻拂,“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缓缓驶离码头,向着南极进发。甲板上,42岁的赵克昌望着无垠的大海,思绪飘向千里之外的青海。这一次,是他第二次远征南极。作为一名青海的医务工作者,他暗自发誓,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任务,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待。

  首征南极,以热血抵极寒

  出生于1983年的赵克昌,是青海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他与南极的故事,始于12年前的一份特殊邀约。2013年,刚满30岁的赵克昌应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邀请,以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内陆考察队队医的身份,首次出征南极。此次征程中,他除了圆满完成28名科考队员的医疗保障任务,还参与了中国南极泰山站的建设。这座科考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

  “我当时心里又激动又忐忑。”赵克昌回忆,2013年11月7日,他随科考队启程,在海上漂泊一个月后,终于抵达南极泰山站建设营地。然而,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立刻给了队员们一个下马威,胸闷、头痛、步履轻飘的高原反应症状接连袭来。作为南极内陆考察队唯一的队医,赵克昌成了队员们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科考期间的紧急时刻,总在不经意间来临。一天深夜,急促的敲门声划破营地寂静,“赵医生,我喘不上气、头疼得厉害……”一名队员捂着胸口,声音带着颤抖喊他。赵克昌抓起医疗包就冲进帐篷,迅速判断出是急性缺氧,他一边轻声安抚队员情绪,一边立即展开吸氧、监测生命体征等医疗措施,直到队员呼吸逐渐平稳,他才松了口气。

  2014年春节前夕,又有一名队员在上下生活舱室时滑倒,导致踝关节扭伤,关节迅速肿大到无法活动。赵克昌立即赶到现场,通过详细检查,判断为韧带拉伤伴随皮下出血。他迅速进行止血、加压包扎等处理,一周后,队员的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又重新投入到建设工作中。

  赵克昌说,最让他难忘的是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启用的当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席卷营地。“白化天”天气现象让天地间一片混沌,气温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正在协助搬运设备的队员们来不及躲避,多名队员的面部、手指被严重冻伤。

  “赵医生!快看看他的手!”呼喊声中,赵克昌看到一名队员的双手冻得发紫、僵硬得无法动弹。他立刻扯下自己的防寒手套,裹住队员的手,并给予复温和制动等治疗,当队员的手指终于能轻微动弹时,赵克昌才感觉自己的脸颊和耳朵也像被刀割一样疼。

  160天的科考日子里,这样的紧急时刻还有很多。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队员们常出现高血压、手指压伤、割伤、口角溃疡、皮肤湿疹、干眼、纳差、腹泻、便秘等症状。赵克昌始终秉持“以队员为中心”的理念,随叫随到、对症下药,出色地完成了保障28名建设者的身心健康、平安归国的任务。

  十二载淬炼,以专业磨锋芒

  从南极归来后,赵克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青海省人民医院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南极冰原上,我看到队友们为了国家科考事业拼尽全力,也真正懂得了‘责任’两个字的分量。”赵克昌说,这段极地经历,让他对“医者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他坚定了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

  这个心愿,深深融入了他此后的从医路。回到青海省人民医院后,赵克昌继续深耕普外科领域。从事普外科专业20年来,他主攻肝、胆、胰、脾疾病外科诊疗,不仅成功取得达芬奇机器人主刀手术操作资质,擅长肝脏、胆囊、脾脏等疾病的外科微创治疗,还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担任医院“青年医学人才联合会”理事、青海省医学会外科分会青年委员。2015年,他斩获第十八届“青海青年五四奖章”。这些荣誉,始终激励着他在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

  2025年11月,赵克昌以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队内陆队医生的身份,再次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与12年前的兴奋与紧张不同,这次的他更多了几分从容与笃定。“这十多年我也一直在研究极地相关医疗问题,积累了更多经验,家里人也放心了。”赵克昌说,出发前他经过了全面系统的培训,从日常医疗方案到突发情况应急处置,都做了充分准备。

  “赵老师,再去南极不怕苦吗?”身边的年轻同事经常问赵克昌,他总是笑着摇摇头,心里却默默给自己鼓劲儿。赵克昌清楚,南极的艰苦远超常人想象,长期10级以上的狂风、频繁出现的“白化天”、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取水时需敲开如水泥地般坚硬的冰块……这些困难,从未挡住科考队员的脚步。

11月1日,赵克昌即将启程奔赴南极。

2013年,赵克昌首次出征南极。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提供

  再赴南极,彰显青海医生担当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高海拔给人体带来的心血管、心肺及微循环问题,与南极高纬度、低氧、干燥环境下高发的高原反应、呼吸道疾病、外伤、冻伤等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青海省人民医院作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协作单位,至今已累计派出11人次医护人员奔赴南极内陆,青海医生积累的“高原医疗经验”,正是极地医疗保障的宝贵财富——这份独特的经验,也成了赵克昌再次奔赴南极的底气。

  当“雪龙2”号破浪前行,赵克昌在船舷边回望逐渐模糊的祖国海岸线,内心踏实而坚定。“此次科考为期6个月,作为内陆队唯一的医生,我除了要保障科考队员的健康,还将开展极地医疗研究相关工作,我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将和团队一起攻克前路难关,为国家科考任务提供更有力的医疗保障,为人类了解南极发展贡献中国力量。”赵克昌说。

  从青海高原到地球之南,赵克昌用医者的仁心与共产党员的赤诚,在极地的考验中默默守护着科考队员的生命线。对他而言,二次奔赴不仅是对高原极地医疗事业的热爱,更是对专业信念的坚守。在人类探索未知的版图上,永远需要这样一群以专业为盾、以勇气为剑的守护者,赵克昌正是其中一员,他带着青海的守护力量,在南极续写中国医者的温暖故事。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