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辉煌“十四五” 改革谱新篇】平安法治铺就大美青海幸福底色
——青海“十四五”发展成就巡礼之三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爽    发布时间:2025-10-26 10:15    编辑:路国珍         

  秋风吹拂72万平方公里青海大地,晨曦中疾驰的警灯划破静谧,校园闸机“滴”声里孩童扬起纯真笑脸,乡音絮语间邻里纠纷悄然化解。从城市街头流动的藏蓝身影到草原深处坚守的平安岗哨,从社区楼栋里穿梭的“红袖标”到村庄院坝中忙碌的党员先锋队,一个个鲜活场景串联起平安青海的生动图景,让浸润在这片土地上的平安基因,在城乡烟火气中愈发浓郁,在高原清风里愈发鲜明。

  “十四五”以来,青海始终把平安建设、法治建设作为稳疆固藏和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性、兜底性工程,深耕基层治理沃土,激活科技赋能引擎,筑牢法治保障根基。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12年稳步上升;人民群众对扫黑除恶工作满意度连续6年高位提升;平安与法治已成为高原大地最温暖的底色、最坚实的保障。

民警为群众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省公安厅供图

  公共安全筑屏障

  和谐态势持续巩固

  “放学高峰期,请各位家长、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持良好秩序,有序离校。”10月20日中午,海东市乐都区公安局无人机飞手王龙久用警用无人机喊话功能,提醒正在放学的学生及接送孩子的家长。警用无人机与地面“护学岗”警力互动、紧密配合,成功构建“空地一体”护校安园立体防控新模式,实现了巡逻维度立体提升,有效弥补了地面巡逻警力视野盲区,进一步筑牢平安校园防线。

  智慧安防让居民生活更安心。西宁市城西区率先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在23个老旧小区安装智能门禁、人脸识别、车辆管理系统,实现陌生人预警、消防隐患自动报警等功能。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居民侯女士说:“以前晚上回家要摸黑找钥匙,现在刷脸就能进门,小区里的摄像头24小时亮着,感觉特别安全。”

  “十四五”以来,青海始终把维护公共安全作为平安建设的核心任务,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统筹推进扫黑除恶、重点领域整治、风险隐患排查,全省公共安全形势呈现“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良好态势,为各族群众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数据变化看,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青海公安机关持续深化“昆仑”“云剑”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盗窃、诈骗、寻衅滋事等多发性犯罪,五年来,青海现行命案全部侦破,全省传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八类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0.3%、3.4%、34.5%。

  重点领域安全整治成效显著。青海聚焦交通、消防、危化品等关键领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隐患清零行动”,通过全覆盖排查、闭环式整改,精准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全力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推进“两站两员”建设,在农牧区设置劝导站1800余个,配备劝导员4600余名,2024年全省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7.72%和0.22%,未发生重大及以上道路交通事故。

  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更具温度。青海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刑满释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帮扶管控,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联合民政、人社等部门提供就业培训、生活救助等。同时,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全面建立“一校一警”联系机制,在校园内设置“警察叔叔信箱”,广泛征集师生家长意见建议及线索,依托“开学第一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安全教育和防护技能培训,结合真实案例讲解防欺凌、防溺水等知识,切实守护未成年人安全。

基层矛盾调解现场。省委政法委供图

  基层共治筑根基

  矛盾化解在源头

  秋日的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白崖村,坡改梯耕地里麦浪翻滚。谁能想到,春耕时这里还因耕地分配问题引发矛盾。“网格群里刚有村民发声,我们的联合小组就到了现场。”该乡综治中心干部指着手机里的网格化管理平台介绍。由乡、村党员干部牵头的网格小组第一时间联动水利站、司法所介入,水利局制定科学分配方案,司法所同步开展调解,3小时内就平息了争议。这种“党员带头+专业协同”的网格模式,在朔北藏族乡已成为常态。

  “真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了工资,感谢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相助!”7月中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涉及60余名装修工人、金额达81万元的欠薪纠纷。该中心在受理登记后,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组织劳动仲裁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召集工人代表与建设公司负责人,在综治中心劳动仲裁调解室开展现场调解。经调解员专业引导与双方充分沟通,最终达成和解协议。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平安建设的根基在群众。“十四五”以来,青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网格化管理为支点,以多元共治为杠杆,构建起覆盖城乡牧区的矛盾化解和安全防控体系,让治理效能渗透到“神经末梢”。

  在城市社区,“红袖标”成为守护安宁的流动风景。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街道组建“红袖标”宣讲队,向居民宣传消防安全、反诈防骗等知识;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的大街小巷上,臂戴红袖标“宗日义警”穿梭在治安维稳一线……近年来,青海各地社区以平安建设为抓手,广泛动员党员、退休干部、热心居民加入“红袖标”志愿队伍,通过“线上招募+线下动员”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在农牧区,“微网格”撬动了“大治理”。海南州贵德县划分586个“微网格”,每个网格精准覆盖10-15户牧民,通过建立“社区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推动形成基层治理合力;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科学划分94个网格,创新构建“六员一体”治理模式,实现“一格多能、一员多岗”……近年来,青海以“精准化、精细化”为目标,通过“微网格”建设,将治理触角从乡镇、村延伸至草原深处、牧民定居点,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规范化平台建设让矛盾化解有了“主阵地”。“十四五”期间,青海实现市县乡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全覆盖,45个县(市、区)、405个乡镇(街道)全部实体化运行,推动信访、司法、民政等多部门入驻,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普法教育进校园。省委政法委供图

  法治护航促发展

  公平正义可感可及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群众权益的根本保障。“十四五”以来,青海从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全链条发力,不断提升法治青海建设质效,让公平正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立法精准发力,回应发展需求。聚焦“产业四地”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加强急用先行法规规章供给,有序推进完成立法项目25部。健全立法工作机制,确定首批25个省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与西藏开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区域协同立法合作,探索以“小切口”立法方式解决群众“大诉求”,行政立法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坚持立改废并举,及时清理与上位法、相关政策不一致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28部,切实保障法制统一。

  “以前办业务要跑多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执法也更规范透明了。”西宁市民李楠的感受,正是青海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生动缩影。青海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局队合一”体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常态化开展案卷评查,让执法权在阳光下运行。在行政复议领域,通过设立线下窗口、开通线上平台等方式拓宽申请渠道,让复议服务触手可及。

  “感谢法律援助,帮我讨回了公道!”海东市务工人员陈某在法律援助律师的帮助下,成功挽回工伤损失18.13万元。这背后,是青海不断优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5100多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的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普法宣传就像春风化雨,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法治宣传队用藏汉双语开展宣讲的场景随处可见。青海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创新推出“三清单一计划”普法模式,梳理94项节点普法活动、63项联动普法事项,开展12个“一月一主题”普法活动,让普法工作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守护平安,有你有我;平安青海,共建共享。站在新的起点,青海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平安建设、法治建设,让高原大地的平安底色更浓厚,法治光芒更明亮,为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保驾护航。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