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的喜悦。(2025年9月24日摄于海西州都兰县)李庆玲 摄
秋日的柴达木盆地,天空湛蓝如洗,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大地上。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的广袤田间,连片的枸杞林郁郁葱葱,一颗颗饱满鲜红的枸杞果如同缀满枝头的红宝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清晨六时,天刚蒙蒙亮,都兰县夏日哈镇沙珠玉村的枸杞田里已然人影绰绰。来自本村及周边乡镇的采摘工人们腰挎桶篮,手指翻飞,熟练地将成熟的枸杞果从枝头轻轻摘下放入桶中,空气中弥漫着枸杞果特有的清甜香气与泥土的芬芳。
“我每天能摘100多斤,差不多收入100多元哩!”今年70岁的曹存仁是沙珠玉村的村民,尽管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对他而言,枸杞采摘季不仅是增加收入的来源,更是一种生活。“农闲的时候过来干活,边锻炼身体边赚点零花钱,是家门口的好副业。”曹大爷的笑脸,是这片枸杞地里最生动的丰收注解。
像曹存仁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据种植户谭光东介绍,在采摘高峰期的八月中旬至十月中旬,他的20公顷枸杞地每天需雇佣约80名工人,他们大多来自周边的村镇。“工钱按采摘量算,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两三百元。”长在沙地里的红果果实实在在地带动了群众增收。
“今年的果子长得好!颜色正、颗粒大,收购价格也比去年高。”谭光东一边查看树势,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他60多岁,原籍河南郸城。2011年,他受同乡成功的鼓舞,怀揣着希望与四十多万元的家底来到都兰,承包了6.67公顷土地,开始了他的“枸杞人生”。
沙珠玉村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都兰县,这里平均海拔3100米,属于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光照充足,然而这些看似严酷的自然条件,恰恰成就了都兰枸杞的独特品质。据悉,都兰枸杞富含高黄酮、高多糖,被业界称为“双高”枸杞,其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均优于国内其他产区。
“当时啥也不懂,不会种。”谭光东回忆道,最初的困难远超想象。从宁夏引进“宁杞一号”树苗,他靠着“跟人家多学多问”,一步步摸索种植技术。“最难的是修剪和施肥。”他说,“一开始用二铵肥,一亩地产四百多斤;后来改用复合肥,配合科学剪枝、除草,现在干果亩产稳定在650到700斤。”
技术的提升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谭光东坦言,真正让他站稳脚跟的是在2014年。那一年,市场行情极佳,干果收购价一度突破每公斤60元,“那年赚了不少,也坚定了我继续干下去的信心。”
然而,农业始终与风险相伴。2024年,持续降雨导致大面积落果,直接损失近30万元。“天灾没法躲,但只要树还在,就有希望。”今年,他将种植规模扩大,并尝试销售鲜果。“鲜果每斤卖到4.5元,比干果划算多了,关键是成本低,省去了晾晒。”
枸杞丰收的背后,是海西州近年来大力推动“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的战略布局。在海西,枸杞已不仅仅是一种农产品,更成为了驱动产业融合、打造区域品牌的核心元素。位于都兰县的“神奇柴达木”优品店里,记者看到了枸杞的更多可能性。
“目前,我们已汇聚94家本地企业,上架产品超过400种,其中枸杞系列产品占了‘半壁江山’。”店里的负责人何国元介绍。店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产品,除了传统的枸杞干果、枸杞酒、枸杞啤酒,还有创新的枸杞饼干、枸杞原浆、枸杞蜂蜜。
“游客来了,第一站往往是旁边的博物馆,然后顺道来我们店里逛一逛。”何国元笑着说,“枸杞是游客最常购买的产品,尤其是枸杞蜂蜜和枸杞饼干。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了‘枸杞宝宝’这一IP,未来计划推出更多年轻化产品。”
与此同时,枸杞采摘体验、枸杞文化节、推介会等文旅项目也在都兰县悄然兴起。游客不仅可以亲手采摘鲜果,还能参观加工车间,深度体验高原农耕文化。
为种植户解决销售的“后顾之忧”,海西州通过天猫、京东、抖音等电商平台运营多个官方旗舰店,线上销售枸杞及相关产品,借助“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第26届青洽会“5G直播嗨购”等活动举办直播活动,开展“柴达木鲜果枸杞首发仪式暨直播达人产地溯源行”,吸引超百万人次观看……
与此同时,借助援青力量,在杭州食品电商博览会、“高原蕴瑰宝 杞红映未来”推介会上,都兰枸杞频频亮相,累计签约金额达3158.5万元。依托援青机制设立的“山海共富”展销馆,已成为展示“神奇柴达木”品牌的重要窗口。
更令人振奋的是国际市场拓展,海西州建立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草药),13家企业通过欧盟有机、香港STC等国际认证,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18个国家和地区。
从沙珠玉村的红果林,到“神奇柴达木”的琳琅满目;从田间地头的采摘工,到直播间里的带货达人;从本土销售到全球出海……一颗小红果,托起了农牧民稳稳的幸福,也释放着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站在沙珠玉村的枸杞林间,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丰收的喜悦,更是一条民生与经济双赢、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全球连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