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做课间操的孩子们。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研究其他同学手工制品。白力阁 摄
9月1日,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青年大道上,一所崭新的小学——同仁市石榴籽小学迎来它的第一批学子。它的诞生,并非简单的增建一所学校,而是州、市两级党委政府精准把脉基层教育痛点、优化布局的生动实践,是推动教育资源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的一次跨越。
10月14日,记者漫步这所新建校园,深切感受到在基层教育均衡发展的肥沃土壤上,同仁市石榴籽小学这株新苗破土而出,正滋养着每一个孩子像花朵一样绽放。
每年九月开学季,同仁市第一、第三完全小学一年级招生“大满员”现象突出,教师难以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家远学生面临奔波之苦……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家有学龄儿童的家长,也成为制约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为此,同仁市整合现有资源,盘活存量资产。2025年7月,在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旧址,一座占地逾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校园拔地而起。三栋主体教学楼巍然屹立,先进的教学设施与优美清新的教学环境相得益彰。这所定名为“石榴籽”的小学,从筹建到投入使用仅用时数月,其背后,是同仁市委市政府破解教育难题的决心与力度。
一所新校,如何迅速赢得家长信任,实现高起点发展?石榴籽小学探索出“集团化办学、一体两翼、优质协同”的创新路径——与同仁市第一、第三完小结成紧密型教育集团,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教学模式、统一管理标准”,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精准滴灌和快速复制。
学校教师队伍中不乏省级骨干教师、在各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的优秀青年教师以及获得“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的育人楷模。这支队伍,成为石榴籽小学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看到石榴籽小学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配备齐全,我们才放心地把孩子送到这里。”学生家长冯晶晶欣慰地说。
“籽籽同心育沃土,美美与共绽华彩,向阳而生向未来”——这不仅是石榴籽小学的办学宗旨,更是它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走进校园,每一处细节都在诠释着这一核心理念。
校徽上,石榴轮廓呵护着象征“五育并举”的五颗饱满籽粒与人形图标,寓意着学校在包容与团结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以“同心楼”“共美楼”“向阳楼”命名的教学楼,无声地述说着团结互助、欣赏学生差异、奋发向上的价值追求。
“石榴印象”照片墙记录着学校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四风墙”明晰了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教师风采栏”展示了立德树人的初心与使命;“共美厅”长廊则成为孩子们展示个性、探索自然、浸润经典的自由天地……一年级二班白玛措吉手工制作的天安门城楼模型、万玛仁增和旭格才忠用绣花与油画描绘的石榴籽图画,展现了孩子们的美好祈愿和蓬勃活力。
学校教务副校长祁晓梅介绍:“一年级四个班级共160余人,除注重培育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外,还通过督促学生整理好个人物品等细节,帮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这里,评价学生的方式充满激励。语文老师夏毛才让说:“10朵小红花就能换一张小奖状。”学生杨行义因课堂表现优秀、乐于助人已获得两次奖状。这种正向激励,呵护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孩子每天回家都兴高采烈地分享学校的点滴。”杨行义母亲欣喜地看到了孩子的变化。
从缓解教育升学压力到实现家门口“上好学”,从硬件设施的焕新升级到文化理念的深层浸润,同仁市石榴籽小学的诞生与成长,如同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在基层教育的沃土中破土而出。她以籽籽同心的团结之力、美美与共的包容智慧、向阳而生的奋进姿态,成为推动新时代同仁市基层教育均衡发展、提质增效的一个明亮窗口。她的未来,正如那饱满的石榴籽,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