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图片新闻

追寻放归足迹——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集中放归珍稀野生动物小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洪玉杰 陆广涛    发布时间:2025-10-23 07:20    编辑:管理员         

  救助站将草原雕放归自然。陆广涛 洪玉杰 摄

  10月16日,寒风凛冽。站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峨堡镇边的草场边,伴随着少许雪花,风吹得脸生疼。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的徐丰奕顾不上被风吹开的衣领,将手中即将放归的草原雕紧紧抱着,站长马存新检查着绑在草原雕身上的跟踪器,眼神中满是不舍。

  这一天,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放归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草原雕一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三只和大鵟两只。为减少人类干预,属自然适宜栖息地,且有充足猎物的峨堡镇成为放归的不二之选。

  今年3月底,祁连县青阳沟管护站发现,一只草原雕由于双腿被异物缠绕失去捕猎能力,便送往救护繁育站救助,如今它各项生化指标恢复正常,体况良好,羽翼丰满均达到放归标准。与此同时,红隼和大鵟放归前的准备工作也全部就绪。

  尽管是分批次放归,但是每次放归前,在场的人都是紧张而激动,尤其是红隼放归时,笼子门打开那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盯着红隼的举动,虽然放归前已经进行长时间的野化生存训练,提升野外捕食、生存能力,但是红隼依旧警惕地观察着周边环境,时而紧张地抬头张望,时而蜷缩在笼角。

  “刷”,随着红隼的翅膀振飞声,一道优美的弧线中,红隼以极快的速度冲出,很快消失在视线中。

  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承担着野生动物救护、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救助动物放归监测、科普宣传及自然教育等职能。自建站以来,共救助收容野生动物234只,37种类别。其中兽类88只、鸟类146只,包括国家保护动物28种。

  风越吹越大,放归的6只猛禽也越飞越远。

  10月17日上午,门源回族自治县老虎沟管护站方向,3月“偷食家鸡”的荒漠猫佩戴跟踪颈圈成功放归,重返自然。

  作为中国特有猫科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荒漠猫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浅山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

  此次放归的荒漠猫,由门源县浩门镇森林公安派出所于2024年7月底救助。救助初期,该个体存在被毛凌乱无光泽、体质虚弱及腹泻等问题。经救护站工作人员近14个月的细心护理与科学饲喂,并且开展严格野化训练,助力其适应野外捕猎环境,达到放归标准。

  对救护繁育站工作人员马景林而言,这14个月既漫长又短暂,漫长的是每天精心饲喂管理,野化训练,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着同样的事情;短暂的是看着眼前的荒漠猫从最初的“病态”,到现在的新生,就像电影胶片在脑中闪过。

  值得欣慰的是,马景林和同事可以结合此次荒漠猫的监测数据与前期案例对比,实时掌握其野外健康与活动动态,从而深化小型猫科动物救助经验,推广至更多野生动物类群,守护区域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统计,祁连山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救护繁育站已经成功放归红隼、大鵟、黑鸢、猎隼、荒漠猫等17只珍稀野生动物。此次放归,既是野生动物回归自然之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守望之路。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