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近年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守护“中华水塔”为己任,创新探索“两山”理念转化路径,通过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生动诠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青海实践。今日起,西海都市报推出《青海“两山”答卷》栏目,敬请关注。
10月14日一大早,祁连山国家公园老虎沟管护站站长那旭花带着生态管护员进山巡护。自3年前到老虎沟管护站工作以来,那旭花用镜头记录雪豹、荒漠猫、藏狐等珍稀野生动物的灵动瞬间,同时用针线绣出老虎沟的野生动植物形象,创作出精美的文创产品为生态管护员带来了一笔额外收入。
守望不息
清晨的老虎沟,寒气裹着薄雾在山间流淌。还不到9时,那旭花已经在管护站的院子里开始一天的准备工作。她熟练地检查巡护装备:确认无线电话畅通,检查红外相机的电量,调试望远镜的焦距,最后把几个馒头和一杯开水放进背包。
“这一去要到下午5点左右才能回来。”她说着拉开车门,和队员们登上巡护车。引擎的轰鸣声划破了山间的宁静,白色的皮卡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前行,载着他们驶向老虎沟的深处。
巡护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前行。“现在巡山,经常能看到岩羊群,红外相机里雪豹的身影也越来越多。”那旭花望着窗外掠过的雪山说。车子行至一处山脚下,队员们便开始了徒步巡护。
那旭花利索地走在前面,她的目光扫过每一处岩石缝隙和灌木丛。“这里适合安装红外相机。”她蹲下身,仔细查看着地上的动物足迹说。山风凛冽,她的手指冻得发红,却依然熟练地安装着设备。
时至中午,同行的生态管护员们找了一处背风的山坡休息。那旭花拿出馒头就着水小口吃着。馒头冻得有些发硬,她慢慢咀嚼,笑着说:“入冬后巡山更冷,但看着这片山林越来越美,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下午的巡护要翻越两个山头。那旭花时而蹲下辨认动物足迹,时而举起望远镜观察远方的雪山。“最难受的是下雨天,冲锋衣再防水,领口还是会渗进水。但想到这片山林需要我们守护,就必须坚持下去。”她望着远处的山峦说。
这样的巡护工作日复一日,朴素的行装、简单的干粮、漫长的山路,却守护着最珍贵的生态财富。当新一天的晨光再次照亮老虎沟,她和队员们又将背起行囊,继续用脚步守护这片土地。
山中情缘
回到管护站,那旭花点开手机相册,一张照片跃入眼帘:夕阳下,一只成年荒漠猫带着两只幼崽在一片造林地的草丛间漫步。
“3年前刚来老虎沟管护站时,我在这片造林地里转了很久,却从没遇见过荒漠猫。”她回忆说。直到第二年的一个清晨,她的镜头才第一次捕捉到那道优雅的身影。从那以后,那旭花开始了漫长的守望。她总是保持着安全距离,静静观察、拍摄。
时间久了,这些机敏的小家伙似乎认识了她。“别的人来拍,它们会立即躲开,但我来拍,它们还会继续悠闲地活动。”她的镜头里,开始频繁出现成年荒漠猫带着幼崽在林间漫步的温馨画面。“在自然环境下,荒漠猫幼崽成活率不高,现在能记录到这样的场景,说明这里的生态确实改善了。”那旭花欣慰地说。
更让她惊喜的是,这些荒漠猫在不同季节会换上不同的“衣裳”。她翻看着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说:“它们的毛色夏天偏黄,像土地的颜色,到了冬天,又有些发灰。”这些细致的观察,都来自她日复一日的坚持。
生态改善的迹象不止于此。在另一个管护点,藏狐成了常客。生态管护员放在窗台上的干馍馍,总能吸引这些机灵的访客。“它们既保持警惕,又表现出与人类的亲近。”那旭花笑着说。
最令她惊叹的是红外相机记录下的珍贵画面:同一个洞穴里,喜马拉雅旱獭、藏狐、荒漠猫和猪獾同时出现,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动物公寓”。“这就像我们人类住在一个小区,各进各的门,互不打扰又和谐共处。”那旭花用生动的比喻解释着这种奇妙的共生现象。在她看来,这正是生态系统恢复健康的最佳证明。
指尖生花
那旭花喜欢摄影,她的相册里藏着不少惊喜:憨态可掬的荒漠猫缩在岩缝里打盹儿,猪獾与藏狐共享一个洞口的“邻里日常”,岩羊群在山脊上连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而这些鲜活的画面,不仅是生态变迁的记录,更成了撬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起点。
抱着这样的想法,那旭花开始琢磨如何“把动物变成立体的风景”。她带着生态管护员筛选红外相机和镜头里的经典画面:雪豹昂首走在雪地的雄姿、荒漠猫眯眼晒太阳的憨态……这些画面一一转化为设计文创产品的灵感。设计文创包时,那旭花特意叮嘱设计师保留动物的原生质感:雪豹款用深灰色面料模拟皮毛纹理,拉链处缀着小小的“雪地爪印”;荒漠猫款则选了柔软的浅棕色布料,袋身印着它蜷缩成球的模样。
文创产品火了,那旭花没忘记村民。她邀请周边村民参与文创包的缝制、包装,还手把手教他们拍摄野生动植物,“村民熟悉每一条沟谷,他们的镜头里,藏着我们没见过的生命细节。”如今,老虎沟管护站周边村里的妇女坐在自家炕头,把祁连山的“动物明星”缝进布料里,每月多了一些收入。
在老虎沟管护站二楼的展示厅里,动植物图谱挂满墙面,疣鼻天鹅展翅的照片、狍子低头饮水的画面,都是生态管护员巡护时记录到的。从巡山护林到打造文创产品,那旭花用创意激活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多元生态价值。
一针一线间,生态管护员不仅绣出了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更勾勒出“金山银山”的美好愿景。
记者手记
跟随老虎沟管护站的生态管护员深入祁连山腹地,我才真正体会到“守护”二字的重量。
山路崎岖,我走得气喘吁吁,生态管护员们却步履稳健。他们对这里太熟悉了,知道哪个山坡常有岩羊出没,哪片地方该放置红外相机。途中,我在草丛中发现一撮白色毛发,那旭花接过去仔细看了看说:“这是岩羊的毛。”在她眼中,每一处痕迹都在诉说着山林的故事。
风很冷,但生态管护员们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却让人感到温暖。从镜头记录到刺绣创作,一条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道路正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徐徐展开。正是这份深沉的爱,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