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之上,光影流动。果洛藏族自治州总工会以“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为载体,将银幕从剧场搬到草原牧场、县城街头。银幕上,优秀的影片和本土制作的短片让理论宣讲既有行走的广度,又有光影的深度。银幕外,一堂堂鲜活生动的“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把党的政策理论送到群众身边,让群众听得懂、用得上。
草原牧场“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
10月的高原寒意渐浓,夜幕低垂,久治县门堂乡门堂村,久治县总工会工作人员正忙着搭设便携投影架、调试数字资源库设备,一堂“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即将开始。
周边牧民闻讯陆续聚集,大家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等待电影开始。银幕上,优秀电影、藏语译制的生态保护政策解读短片、劳模工匠事迹等生动内容一一呈现,为群众带来沉浸式光影体验。
“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通过纪录片、动画、图文快闪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身边人讲身边事的亲切故事。生态管护员守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工会维权帮扶的暖心案例、劳模工匠的奋斗历程,在光影中呈现。
从草原牧场到县城影院,从生态管护一线到机关企业,果洛州总工会以“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为载体,让思政教育既接地气又聚人气。
今年9月,果洛州总工会在玛沁县太平洋红珊瑚电影院开展“铭记历史守初心 光影铸魂激奋进”主题活动。果洛州直机关干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企业职工等300余人共同观看《南京照相馆》。观影者在光影流动中重温初心使命,凝聚奋进力量。
光影驿站将思政课堂搬到群众身边
从流动放映到固定驿站,玛沁县总工会以光影为纽带,将思政课堂搬到群众身边。傍晚时分,玛沁县格萨尔广场户外工作者爱心驿站内暖意融融。南拉才让结束乡镇放映后,熟练地调试着驿站内的专业放映设备。
这名自1989年便踏上放映之路的放映员,30年里年均完成400场次放映,总行程超4万公里,足迹踏遍玛沁县所有乡镇、村社、学校、企业,用光影连接起高原的千家万户。
为破解室外放映受天气影响的难题,果洛州总工会创新思路,在格萨尔广场户外工作者爱心驿站配备标准化放映设备,将驿站打造成群众固定的文化会客厅。如今,驿站内抗战影片、红色经典和民族团结主题影片轮番上映,将优秀影片等送到百姓家门口。
“以前看露天电影,最怕刮风下雨。现在有了驿站,不管天气如何,我们都能按时来广场看电影。”居民多杰指着正在播放的《蜂鸟行动》笑着说。
果洛州四个模式打造立体思政课堂
果洛州总工会立足高原地域特点和职工群众需求,创新打造“中国工人大思政课”,以“宣讲+艺术+光影+阵地”多元化模式突破高原思政教育限制,通过组建“江源工韵”宣讲队、打造光影大思政课、融合艺术形式深化思政教育内涵、依托工会阵地建设文化会客厅等形式,构筑高原职工群众触手可及的立体思政课。
全州各级工会通过多元模式,让思政课堂走进草原牧场、生产一线,推动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奔赴转变。创新推出“光影大思政课”,组织职工集中观看《南京照相馆》《731》等影片,在光影中铭记历史。
在实践探索中,果洛州总工会组建“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队伍,运用便携投影、数字资源库、藏语翻译等技术手段,搭建露天影院,直观展示展播工会维权帮扶、普惠服务、先进典型事迹短片,变固定课堂为移动课堂,先后组织4000余名职工群众参与,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如今,“行走的光影大思政课”已成为高原职工群众的思政新阵地,让光影落下的不仅是画面,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行走的光影课堂推动职工将观影感悟转化为守护绿水青山的生态实践、建设果洛的实际行动,让思政课堂从理论融入实践。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