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健康,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从不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到织密全民医疗保障网;从奋力推进健康青海建设,到全民健康素养不断提升……青海以实干实绩交出了一份增进人民福祉的“健康答卷”。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非凡五年,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规划实施。一项项便民举措落地实施、一个个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一件件民生实事成效显著、一批批健康先锋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青海,以夯基础、优服务、强保障,扎实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高原百姓看病就医负担不断减轻,卫生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强基提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10月17日8时20分,牛世林背上医药箱,赶往独居老人胡奶奶家。
他挽起老人的袖子,将血压计袖带平整缠绕在上臂,熟练操作、一气呵成。
“胡奶奶,您的高压128,低压78,最近控制得不错!”牛世林竖起大拇指。
这位曾因高血压导致头晕难忍的老人,在牛世林的悉心照护下保持血压稳定。
村医全力守护“一老一小”健康。郭靓 摄
2024年8月,西宁市城西区彭家寨镇卫生院刘家寨村卫生室迎来大学生乡村医生牛世林。他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与众多基层医务工作者一样,满腔热忱投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
“00后”的牛世林整日背着医药箱走村串户。
当被问及村里人的健康状况如何,他能脱口而出:“刘家寨村建档居民3415人,高血压患者236人,糖尿病患者81人,其他慢病患者55人。周二量李爷爷的血压,周三测王奶奶的血糖……”在他心里,存着一本村民的健康“备忘录”。
小病扛一扛、大病拖一拖是不少村民的习惯,牛世林就将健康宣讲融入日常随访,提升村民的健康意识。早晨的刘家寨村小广场,总能见到他带着大家练习八段锦的身影,村里老人逢人就夸“小牛医生真攒劲!”
守护乡村健康“最后一公里”,需要一支“留得住、干得好、有活力”的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青海全面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据统计,2023年以来招录的537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全部到岗并纳入编制管理。同时,加强对口援青、对口帮扶、“组团式”帮扶、青南支医、环湖支医工作,不仅提升了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更是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鲜活印证。
能够在“家门口”看好病,不用跑远路,不用多花钱,就会大大提升基层百姓的健康获得感和幸福感。
“十四五”以来,全省卫生健康系统高度重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全省39个县共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46个,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基层群众更有“医靠”。三医联动协同发展,减轻群众就医用药负担。国家和省级财政部门逐年增加转移支付和配套资金体量,支持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巩固硬支撑与软实力。
全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99元,每年免费为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大力发展全科、中(藏)医、康复、儿科等举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省各族群众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深化改革——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昨天下午来骨科首诊,医生建议做核磁共振,今天取报告复诊。”9月30日,患者刘女士说:“得益于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推出的‘一号管三天’新诊疗模式,今天复诊不用再支付挂号费。”
今年以来,海东二院推出系列智慧化便民举措。其中,“一号管三天”诊疗模式,明确普通专科、专病、专家门诊患者(简易门诊除外)一次挂号后,3日内(含当日)因同一科室、同一疾病复诊可免二次挂号费。无论是检查报告待取需复诊,还是儿科连续输液等治疗场景均适用。
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在简化患者就医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改革实践中,青海还有诸多尝试。
3月13日,海西州人民医院成功运用5G+AR远程系统,为州内8所市县级医院带来9场精彩的直播带教手术,包括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腹腔镜下肝包虫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老师,听得到吗?”“听得到,很清楚,画面也很清晰!”当日13时05分,随着设备调试顺利完成,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外一科主任医师任利主刀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正式开始。在手术过程中,任利不仅精准操作,还详细讲解每一步操作要点。同时,海西州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培堂佩戴特制的AR眼镜,实时传输手术现场画面。
中藏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李娜 魏雅琪 摄
“通过5G高速传输能力,手术现场的高清视频、音频以及各类关键数据能够实时传输到教学终端。而AR技术的加入,则让学习者仿佛置身手术室,以第一视角或任意角度观察手术过程,聆听讲解。AR眼镜还支持远程连线功能,让带教者和学习者进行实时交流。”张培堂介绍。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云端”守护是实干与创新的结合,切实缓解了我省因地域、设备、水平差异导致的就医难题。
“十四五”期间,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效、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得到新发展。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妇女儿童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落地,加快实现“大病不出省”的底气越来越足。
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托育服务更加普惠安全。推进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健康青海行动有力推进,全方位强化健康服务保障,人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
守正创新——让中(藏)医药焕发时代光彩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而青海的中(藏)医药文化更是这片土地馈赠给人类的瑰宝。
3月20日,由青海省卫生健康委、西海都市报社主办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从二十四节气走进青海传统中(藏)医药”活动在黄金海拔2200青藏高原康养中心启动。
此次活动以春分为起点,如今即将迎来霜降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尾声与冬日的序曲。大家在节气更迭中探寻传统文化与健康养生的深度融合,共同感受中(藏)医药的独特魅力。
品尝养生药膳茶饮、体验中(藏)医药适宜技术、打卡豹街的中(藏)医药夜市……中(藏)医药文化浸润百姓生活。“十四五”以来,青海充分发挥中(藏)医药特色优势,通过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服务内容、扩大受众群体、深度融合旅游等方式,全面推进中(藏)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青海高原康养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构建起“医、养、研、体、旅”多元融合产业体系,配合“体重管理年”,实施中(藏)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更好护佑高原百姓生命健康。
在不断打造“高原中医”品牌的同时,青海加快中(藏)医药走出去步伐,深化国内中(藏)医药合作,推进国际中(藏)医药交流,把中(藏)医药打造成青海同国内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亮丽名片。青海援布隆迪医疗队更是跨越山海,推进中(藏)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实力“圈粉”造福当地百姓健康,书写一个又一个大爱无疆的感人故事。
推进中(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关系到全省各族群众健康福祉的民之关切。“十四五”期间,青海实施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藏)医馆建设覆盖率100%,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藏)医药服务。在全国率先制定首部藏(蒙)医医疗机构制剂医保目录,编纂出版的《藏医药大典》为迄今国内外规模最大的藏医药文献出版工程。一剂药方,一缕药香,中(藏)医药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时代光彩。
在新征程上,青海将以更大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更加注重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建设更加可期的健康青海,持续努力、久久为功,用有温度的“健康答卷”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提供坚实的健康保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