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蔬菜基地生机盎然。工作人员穿梭在田间,熟练地采摘、分拣、包装。运输车辆往来不绝,将高原蔬菜送往全国各地。
作为青海省重要的“菜篮子”基地,大通县依托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的独特气候,将高原冷凉蔬菜打造成了县域特色农业的“拳头产品”。位于景阳镇的大通汇丰景阳蔬菜基地,不仅是认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更是周边农户家门口的“致富园”。
“我们基地主要种植芹菜、西红柿等十多种蔬菜,年产量超过4000吨。每天能提供200多个工作岗位,日工资120元,让乡亲们踏实干活、放心挣钱。”基地负责人金红利介绍。这些带着高原清冽气息的蔬菜,通过高效的冷链物流,直达广州、东莞乃至香港的市场,成为南方家庭餐桌上的美味。
“我主要负责西红柿包装,一天能挣一百多元。活儿不累,还能照顾家里,挺好。”景阳镇哈门村的村民安万兰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笑着算起自己的收入。像她一样,许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有了稳定的增收。
同样洋溢着丰收喜悦的,还有黄家寨镇的清水葱业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500多亩的田地里,鸡腿葱、香菜、菠菜、豆苗等作物按季轮作,茬口衔接紧密,土地利用率极高。
“现在豆苗已采收完毕,第三茬香菜刚刚上市,菠菜再有一周也能采收了。”合作社负责人阿腾贤介绍,“各类蔬菜加起来,日均销量能达7吨左右。基地每日雇20名至30名工人,既保障了蔬菜的持续供应,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产业发展,技术是关键支撑。在黄家寨镇杨家寨村的露地蔬菜生产基地,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郭国寿蹲在田埂边,仔细查看新一茬茼蒿的长势。
“这里已经进入第四茬种植期,目前有茼蒿、菠菜、萝卜等多个品种。”郭国寿说,大通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将持续组织农技人员下沉一线,为多茬次蔬菜生产提供精准指导,既要让蔬菜长势好、产量高,也要让参与务工的农户收入高,为乡村振兴再添一把力。
大通县朝着“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全力推进高原冷凉蔬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4年大通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7.5万亩,年产量24.8万吨,分别占全省、西宁市蔬菜产量的15.7%和37.1%,其中超过60%销往省外,直接带动近4万人就业。2025年,大通县蔬菜播种面积扩大至8.1万亩,预计年总产量25万吨,让更多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
如今,通过“稳生产保供应、强质量树口碑、创品牌拓市场、畅产销促增收”组合拳,大通县持续推动高原冷凉蔬菜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从田间地头的精耕细作,到跨越千里的产销对接,再到全程护航的农技服务,小小的冷凉蔬菜,已然成为驱动大通农业增效的强大“引擎”,化作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闪亮“金名片”。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