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即时配送的“毛细血管”,到智慧物流的“末端革命”,再到特色产业借电商突破地域限制——在青海,一条条连接高原与全国的现代服务链正在加速运转。这条服务链上,数字经济正重塑着青海的消费生态与经济脉络,外卖骑手、快递员马不停蹄,电商企业干劲十足,他们见证着青海在现代服务业浪潮中的创新实践。

3公里配送圈提升城市服务
10月16日7时30分,西宁市城西区博纳广场的一家外卖站点已灯火通明,副站长庞虎开始了一天的忙碌。5年前,他还是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外卖骑手。
电脑屏幕前,庞虎打开配送平台,一边查看晨间外卖订单,一边协调站点20多名骑手的配送事宜。“身份变了,责任没变。”说话间,庞虎的手机响了——“您好,我这一单显示顾客取消订单,但骑手已送达商品,这是怎么回事?”
像这样的订单咨询,庞虎必须要及时处理,既要保障用户权益,也不能让骑手受委屈。“在3公里配送圈里,每一分钟都关系着用户的需求能否得到及时满足。”他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骑手们接单和配送的信息。
“站点的骑手一天至少配送50单,业绩突出的骑手一个月能配送1700多单。”庞虎介绍,他们负责的配送范围是周边3公里,而这小小的3公里生活圈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庞虎看来,最直观的变化藏在配送清单里。“以前打开系统,基本上是餐饮订单,现在翻一翻,母婴用品、宠物粮、药品的订单越来越多。”他指着屏幕上的订单列表解释,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外卖配送早已突破吃饭范畴,成为市民生活中“万物到家”的便民通道,这些新品类成为配送业务的重要增长点,反映出消费者对外卖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除了处理日常问题,提升骑手配送效率,也是站点工作的重点。9时50分,站点的安全培训课准时开课,骑手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电动自行车安全出行十大防御措施”的培训课程。
培训中,讲师反复强调安全要点,骑手们不时低头记录。培训结束后,骑手们迅速戴好头盔、检查车辆,骑着电动自行车奔赴各配送区域,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街道尽头。
从单一餐饮配送,到覆盖生活多品类;从骑手单打独斗,到站点实行系统化管理与培训,行业面貌已然改变。在庞虎和同事们的见证下,外卖配送行业正朝着更便捷、更安全、更多元的方向发展。3公里的配送圈里,不仅装着市民的生活需求,更藏着城市服务不断升级的密码。

日均千件快递背后的便民升级
10月中旬,西宁寒意渐浓。清晨,当许多人还未走出家门时,西宁市城西区的一家快递配送点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运输车尾门敞开,快递员小李弯着腰,将一件件快递精准而整齐地码放进他的配送车厢里。
“一天4趟货,每天差不多要送200件。”小李的话语简洁,手上的动作毫不停滞,每一个包裹都被安排在最合理的位置,以确保最高效的配送顺序。这些承载着各方期待的包裹,将在接下来几个小时里,由小李和众多快递员送往城市肌体的各个毛细血管末梢——那些遍布街巷的快递服务站。
9时30分,接力棒传到了西宁市城中区北斗宫街的一家快递服务站。这里,另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刚刚开始。工作人员赵有菊和杨嘉茹被刚刚送达、堆积如山的包裹包围。她们需要像为书籍编辑目录一样,将这批近800件快件,在12时前全部分门别类地安放到对应的货架格中。
“我们站点现在一天处理的快递总量超过1000件。”杨嘉茹直起腰,用手背轻轻擦过额头渗出的细汗。这个数字背后,是持续增长的快递业务量,也是对末端服务能力的直接考验。正是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这个看似普通的快递服务站,悄然完成了一次提升效率与服务体验的“微型革命”。
最直观的变化,发生在取件环节。曾经,市民取快递需要在一排排密集的货架间弯腰踱步,逐个核对条码上那串细小的数字,过程繁琐且易出错。如今,服务站已升级为“灯条取件”系统。
“现在方便多了。”杨嘉茹一边引导一名前来取件的市民,一边向记者演示,“您在门口扫这个二维码输入手机号,对应的灯条就会亮起不同颜色的灯光。”只见取件市民输入号码后,不远处货架的一个格口瞬间亮起红色的灯光,伴随着“滴滴”声,取件市民径直走过去,几乎无需停留寻找,短短十几秒便完成了取件。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省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5520.29万件,同比增长33.27%。8月,快递业务量完成765.60万件,同比增长46.99%。
宏观数据的跃升,正是驱动末端服务场景发生深刻变革的最根本动力。从配送点小李在晨光中的疾驰,到服务站里赵有菊和杨嘉茹在“包裹山”中的高效分拣,再到最终用户凭借指尖触发的灯条轻松取件,科技赋能提升了市民取件的便捷度。
网络零售额连续7个月保持高速增长
环环相扣的配送网络,为城市生活注入了高效动能,而其背后是青海本地电商与现代物流体系的深度协同。来自省商务厅的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1月至8月,全省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同比大幅增长93.6%,已连续7个月保持高速增长。
线上消费的蓬勃活力,不仅跃动在数据报表中,更化作一件件翻越高原、走向全国的青海特色商品。位于海东市的青海老面坊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忙碌地分装牦牛肉丸、蒸煎包和水饺。这些曾经深耕本地市场的产品,如今通过电商平台与冷链物流网络,突破了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全国餐桌。
“自2022年上线销售以来,我们的牦牛肉系列产品仅用3年时间,就在外地市场积累了良好口碑。”企业负责人朱清文说。为保障产品新鲜直达,公司在长三角、珠三角和西安创新布局了前置仓网络,通过这套物流系统,产品能在24小时内送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得益于高效的渠道建设,公司销售额实现跨越式增长,预计将从去年的600万元增至今年的逾千万元。
从传统集市走向云端货架,青海电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与技术赋能的双重驱动。10月15日,青海省商务厅正式投入运营“青品好物”选品中心及电商产业带孵育中心。该中心配备数字化市场监测系统,并引入抖音官方授权的服务商提供专业营销孵化,致力于打造集实物展陈、平台对接、直播运营、数商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中心旨在线上线下同步服务省内特色产品企业,推动更多青海好物‘触网’转型,系统培育‘青品好物’产业带与供应链体系。”省商务厅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从一碗热气腾腾的外卖,到一件24小时直达的快递,再到一包翻山越岭的牦牛肉产品——在数字与物流的双重赋能下,青海正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维度连接世界。这条不断延伸的现代服务链条,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更打通了高原特产出省的通道。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