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青海要闻

【家住黄河源】老毡帽做出新样式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富昭 张多钧 潘昊 才贡加 杨红霞    发布时间:2025-10-17 06:49    编辑:管理员         
1老毡帽的新样式。

  在敦煌莫高窟斑驳的壁画间,历史静静诉说着千年故事。中唐时期的壁画上,藏族先民头戴高筒毡帽,形象粗犷豪迈;丝路商旅头戴卷沿毡帽,风尘仆仆地穿梭于东西方之间。这些珍贵的图像见证着藏式毡帽悠久的历史传承,它不仅是简单的御寒物品,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的文化遗产。

  时光流转千年,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60岁的加环多杰正用他那双粗糙的手延续着这项古老的手艺。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在唐谷镇阿血尔村,和弟弟合伙成立了同德央嘎布传统手工文化传承有限公司,把羊毛变成既传统又时尚的毡帽,每年有超过20万元的收入。“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好好做,也能过上好日子。”他笑着说,眼角堆起慈祥的皱纹。

  同德县这地方,海拔高,天气说变就变,早晚冷得很。毡帽暖和,咱们牧区的人离不开它。加环多杰一边整理羊毛一边说:“做帽子嘛,材料要选好。三四岁的羊,毛最好,有弹性。”他拿起一撮羊毛仔细看着:“要把毛尖剪掉,毛根对齐,用木棍慢慢打,急不得。”

  做一顶毡帽要费不少工夫。先把软绵绵的羊毛在厚毯子上铺成圆形,洒上干净的黄河水,再用牛皮绳紧紧绑起来,拽着绳子反复揉搓。“水没干的时候,要轻轻捶打几千下。”加环多杰伸出那双因为常年劳作而粗糙开裂的手,“每一次拍打,都是跟羊毛说话,它听懂了,才能变成一顶好帽子。”

  走进加环多杰的家,柜子上有一顶特别引人注意的毡帽。这顶帽子看起来普通,细看却用上了藏装的传统线条做装饰,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新感觉。“以前的毡帽厚实,暖和是暖和,就是样子太老气了。”他摸着帽子解释,“我把新样子和旧工艺掺和在一起,让帽子‘时髦’起来,年轻人看了都喜欢。”

  这么一创新,加环多杰做的毡帽越来越抢手。每年从夏天忙到过年,订单一个接一个。在同德县,每到重要节日,到处都能看到戴加环多杰毡帽的牧民,漂亮的帽子和藏服配在一起,成了草原上最美的风景。

  “老手艺要和新时代搭上线,做出来的帽子才有人喜爱。”加环多杰捧着刚做好的帽子,眼里闪着光,“你看,把传统花纹和新样式这么一搭,效果好吧?年轻人看了就想戴,戴上了就知道咱们传统文化的好处了。”

  最令人佩服的是,加环多杰不光靠这个手艺过上了好日子,还带出100多个徒弟,用老办法教新徒弟。其中35岁的端巴杰学得最用心,现在已经开了自己的毡帽工坊,让这门手艺传得更远。

  “手艺是祖先传下来的宝贝,里面藏着藏族人的审美和智慧。”加环多杰摸着柜子上一顶顶各式各样的毡帽,语气坚定,“我要用心做每一顶帽子,把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

  从中唐敦煌壁画到今天的净秀同德,从藏族先民的高筒毡帽到新时代牧民头上的时尚配饰,藏式毡帽走过了千年。在加环多杰这样的手艺人手里,这项古老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机,连起过去和未来,也连起了传统与创新,这就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证明。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