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直播间!”
10月13日19时,名为“穿在身上的民族艺术”的直播间里,温暖的灯光打在拉尔机的身上。屏幕下方,“家人”的弹幕已经开始轻轻滚动。
“上次买的包收到了,质量很好!”
“这次有新款吗?蹲一个!”
……
拉尔机轻声念着屏幕上的留言,羞涩的笑意悄悄爬上嘴角。
“其实今天直播,是想带大家看看我们做产品的地方,还有我们团队的小伙伴!”话音刚落,镜头缓缓扫过她身后,十几位年轻人正在各自工位上忙碌着。有人埋头缝制圆滚滚的玩偶,有人俯身剪裁布料,有人忙着给背包缀边……小小工坊里热气腾腾。
“老朋友们都知道,这些年一直有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帮助我们。所以今天是想让大家看看,你们帮助过的孩子长大了,可以靠自己的双手挣钱了……”话刚说完,屏幕上“好!快带我们看!”“为你们开心!”的弹幕瞬间涌了上来。这场看似普通的直播,其实是拉尔机29年人生的“全景放映厅”,她脚下的每一步路,都藏着跨越千里的温暖。
时间倒回2013年,17岁的拉尔机成了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一名职校生。原本父母盼着她学几年缝纫,毕业后开家小裁缝铺,能养活自己就好。可眼看要毕业,拉尔机心里却打了个结:学校对困难学生的照顾、老师手把手的指导、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这些细碎的温暖,让这个懂感恩的姑娘舍不得离开。
“教你们的都是些老手艺人,啥时候学校能来几个年轻人啊!”毕业那天,老师拉着她的手叹气,言语里满是怅然。这句话像根细刺扎进拉尔机心里。“留在学校”的念头突然变得格外强烈。可他又犯了难:留下来,自己能做些什么?思来想去,惟有多学本事、提升自我,才能真正帮上忙。没多久,在老师的推荐下,拉尔机前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一服装制作基地学习传统帐篷缝制与民族图案设计。
越深入接触传统工艺,拉尔机就越渴望学现代设计。她想让民族服装穿在更多年轻人身上。打听了一圈,北京服装学院成了她心里的光。
如何联系学校?学费、生活费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就在她翻来覆去睡不着时,突然想起曾来学校捐赠物资的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负责人王希。两人只在拍毕业照时打过一次招呼,留过联系方式,她会愿意帮自己吗?
无数个夜晚,拉尔机对着手机屏幕删删改改,终于鼓起勇气发出求助信息。她讲了自己求学缘由,向对方承诺一定好好学。没想到,王希很快打来电话,仔细了解后,笑着说:“姑娘,我帮你想办法!”
2019年冬天,在基金会的帮助下,拉尔机终于走进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室。那时候北京特别冷,看她没带羽绒服,班主任杨老师把自己的蓝色羽绒服塞给她。班上同学都很拼,常常学到晚上十一二时,王希又帮她在校外租了间小房子,她便每天凌晨4时起床学习,就连周末也泡在教室里。短短两个月,她心里的“梦想蓝图”愈发清晰。
学习期满后,见拉尔机还想“取经”,王希又帮她联系了一家杭州服装公司。一次老师留了设计作业,她熬了通宵做出来,却被反复打回修改。那段时间她常常因压力大到失眠,可也正是这份打磨,让她的设计能力突飞猛进。
“出去之前我就想好了,一定要回来。”2021年9月,拉尔机如约回到职校,成为实训基地服装专业的老师。她带着20多名学生学藏绣、改良传统藏服,还试着做藏式挎包、钩织杯垫——她想让老手艺成为能致富的“新饭碗”。
屏幕上,“为你的选择点赞”“好样的”的弹幕刷屏,直播间点赞很快破万。其实,每当听到这样的称赞,拉尔机心里明白,走到今天,要感谢的人太多了。
2023年2月,在王希的牵线搭桥下,拉尔机远赴云南,跟随当地手艺人系统学习天然染色与传统编织技艺。同年夏天,王希又通过公益项目对接到广西艺术学院。从服装设计理念的梳理,到传统图案元素的提取与创新,广西艺术学院黄焱冰老师带着团队专程赶到青海,面对面地向拉尔机传授专业知识。不仅如此,她还在基地现场指导,帮大家举办了一场小型服装秀,让手艺成果有了直观的展示平台。
在这样层层递进的帮扶下,拉尔机渐渐生出了让藏族服饰走出高原、走向更广阔市场的勇气。看着实训基地里那群既有想法、又有手艺的年轻人,一个念头在她心里愈发清晰:能不能带着大家一起闯出一条路来?恰逢当地打造乡村振兴基地,她当即联合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正式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这些包和衣服,都是你们自己设计的?”直播间里有人问。
“没错!这款纯手工编织的小包,是我们的第一款产品,你看这颜色,都是纯植物染的!”拉尔机拿起包,镜头特意对准布料上的纹理。
知道自己家的牛毛变成年轻人喜欢的包包、玩偶,家住久治县门堂乡果囊村牧民普金有些意外:“以前牦牛毛只能做帐篷,现在能变成这么多东西,还能挣钱,真好!”拉尔机算了笔账,仅靠收购牛毛、羊毛,基地已经带动周边不少牧民增收。
都说万事开头难,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年轻人找上门来,想加入这个创业团队。玉树小伙白玛文章在亲戚的介绍下专程赶来,学习裁缝手艺;当地牧民加羊尼玛在学校就是学服装专业的,现在成了工坊里的裁剪能手。大家的创业梦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基地产品的销售门店不仅开在县城,还开到了州上。
随着队伍不断壮大,拉尔机的压力也接踵而至:怕伙伴们没奔头,怕产品不合消费者心意,更怕没稳定的销售渠道。她跟王希倾诉烦恼,没想到王希为此主动四处奔走。在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与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通过申请项目联系到专业老师。这些老师专程赶到基地,手把手教大家拍视频、剪素材、做直播。
9月12日,是第一次直播的日子。拉尔机向大家介绍了刚刚制作完成的土拨鼠玩偶——“雪娃”。面对镜头,好几次紧张到忘词,好在有观众不时跟她互动。“你们基地在哪?”“为啥要做土拨鼠?”“这是你们自己做的吗?”在观众的好奇声中,拉尔机介绍了“雪娃”和它背后的故事。卖出第一款产品的那个瞬间,她看着站在一旁的王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短短一个月,“雪娃”卖出去几百个,成为基地第一个爆款产品。从“害怕被嘲笑”到“主动介绍民族文化”,拉尔机的表达更流利了,直播间的“家人”更多了。
“下次直播,我带大家去看牦牛毛怎么变成漂亮的布料!”拉尔机拿起一款新设计的藏绣背包,眼里闪着光。屏幕上“期待!”的弹幕连成一片,正在下单的提示此起彼伏。
20时30分,直播接近尾声。拉尔机抱着“雪娃”,身后的四郎拥忠、泽让那么也围了过来,几个年轻伙伴还探出头,一起对着镜头挥手。屏幕上,“好有爱的一家人”“这哪是卖货,是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啊”的弹幕瞬间刷屏。
关掉直播设备时,拉尔机的手还在发抖,身旁的伙伴们立刻围上来竖起大拇指。就在这时,手机响了,王希发来微信:“直播很棒!就是镜头有点晃,下次给你带个稳定器来……”
夜深了。工坊里,剪刀划过布料的声音,像在轻轻诉说着:关于热爱,关于团结,关于一群年轻人,用老手艺织就的新未来。
手记:一根线 一颗心
不得不承认,这次采访是令人难忘的。无论是从王希的口中听说久治县有这样一位创业青年,还是在直播间看到拉尔机,以及那群和她一起奋斗的年轻人,甚至在采访她的时候,我都在琢磨,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拉尔机并不像我想象中那般精明能干,甚至接受采访时会有些害羞、局促,说到动情处,眼眶湿润。一路走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她都记在心里。对于她来说,创业并非易事。带着一群同样来自草原的年轻人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背后需要多大的勇气,我无法体会,但绝不像她所轻描淡写的那样简单。都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句话放在拉尔机身上,同样合适。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却仍然想要坚持下去,只为给更多有一技之长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就像一路走来,别人曾帮助过她的那样。想到这里,不禁让人动容。
王希说了这样一个细节。其实当年在学校,她就留意到了拉尔机,那是老师口中学习最为努力的孩子。提出想要外出学习时,她虽然支持,但心里却替拉尔机捏了把汗。没想到,她靠着那股要强的劲儿走到了现在。
十几年来,从牧区教室到江南绣坊,从加工厂到镜头前,拉尔机手中的针线,从未停下穿梭的脚步。这根线里,藏着她从果洛草原走出,又归来的轨迹,更在屏幕内外绣出了最生动的民族团结图景——它从不是刻意设计的“融”,而是像王希她们从输血到造血的帮助、杨老师的那件蓝色羽绒服、直播间里“家人”的支持……可以说,民族团结这四个字在拉尔机的成长故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拉尔机的故事,正是广大妇女在时代浪潮中拼搏奋斗的一个缩影。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的主旨讲话中提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科技创新赋能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妇女在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努力让广大妇女在世界现代化的大潮中人生出彩、梦想成真。
而当我带着这份对“出彩”与“成真”的思考走进直播间时,拉尔机正在和伙伴们忙碌着。指尖翻飞间,一头连草原过往,一头系青年未来。这份奋斗里生长、互助中传递的力量,终将如草原之风,吹向远方,让更多梦想在时代土壤里扎根、开花、结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