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经理,今年‘浪河滩’黄金时段结束了,您的收入咋样?我们要做个统计,分析下经营策略,为明年优化服务提供参考。”9月28日,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工作人员马炳雷一上班,就拨通了“野·有意思露营”基地负责人马黎斌的电话。
2021年,和平乡以“红色”为本、“绿色”为底、“古色”为魂,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山清水秀的生态资源,发挥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的优势,将产业发展重点瞄准青海人夏季“浪河滩”的传统,打造华石山精品“浪河滩”示范线。
经过五年深耕,累计投资3200万元,成功打造出一条全长15公里,集自然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高品质旅游线路。
西宁天气逐渐转凉,持续整个夏天的“浪河滩”热潮接近尾声,马炳雷忙着了解分布在和平乡的12处露营地今年的经营情况。这项工作虽繁琐,他却乐在其中:“近两年露营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升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所以这项工作特别重要。”
电话那头,马黎斌的回应同样认真:“您这电话太及时了!我们这几天正整理设备、核算营收。营地今年是第一年投运,前期投入18万元运营资金,截至目前营业额4万元。不过今年降雨频繁,缩短了营业时间,对经营影响最大。”两人在电话里开启了一场关于“浪河滩”的深度探讨。
马黎斌作为“浪河滩”的资深爱好者,自2021年起,就是和平乡露营的忠实消费者。五年来,他亲眼见证和平乡通过分批次实施项目,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保护性绿道、天幕帐篷配套木平台、车行砂石路、绿地工程、非永久性游客服务中心、照明及亮化设施、给排水设施、环保厕所、垃圾处理设备等“硬设施”不断优化,露营整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2025年,得知和平乡当年计划重点引进更多“90后”经营者,立足实际提供贴合年轻人需求的露营服务——在特色美食、野外烧烤等基础上,增加奶茶、咖啡、啤酒等潮流体验,同时鼓励经营方在音响、灯光、彩绘等场景营造上发力,打造西宁周边网红露营打卡地,马黎斌决定和朋友合伙投资试一试。
如果说和平乡打造“浪河滩”文化IP,是将全民爱好转化为乡村产业,那么马黎斌就是把个人爱好发展成了事业。和示范线上的多数经营者一样,他将自己对“浪河滩”文化的理解一步步落地:把传统帐篷换成帆船帐篷+小天幕的组合,将帐篷内部布置得既实用又适合年轻人打卡拍照,还会和女儿一起在河滩边采野花插进帐篷……这些贴合年轻人需求的设计,让营地自营业起就圈了一波“忠实粉丝”。
“我们有位齐姓顾客,几乎每周都会带家人来露营。她说和平乡的露营地基础设施全、经营理念新,宽敞精致的帐篷、近山近水的位置,能满足家里从老人到小孩所有年龄段的露营需求。”说起老顾客,马黎斌如数家珍。
随着“浪河滩”旺季落幕,马黎斌和合伙人一边把装备整理后存入办公区,一边抓紧复盘今年的经营经验:“虽然第一年经营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但事实证明,选择和平乡没错。我们会继续做好升级改造,明年再‘战’!华石山,明年见!”话语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马黎斌离开露营地时,马炳雷仍在忙碌。放下计算器,他写下一段总结:2025年,通过多种招商方式引进露营地经营方,全乡12处露营地全部完成租赁,6月起全面营业,截至9月底,全乡今年收入114万元;白水河沿线4个村集体经济预计年增收44万元;沿线统一规范设置土特产销售摊位,预计带动4个村780余户村民发展“门前经济”……
五年时光里,和平乡将“两山”理念贯穿华石山精品“浪河滩”示范线打造全程,在不断总结、提升、改造中,成功打造“浪河滩”文化IP,让乡村经济品牌越擦越亮,让党旗更红、乡村更美、村民更富。
“每一年的成功与超越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我们将继续扩大华石山精品露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着力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标杆,为片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马炳雷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