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感谢老师长期以来对我的教导与帮助。”
“没有什么特别华丽的话,最近入秋青海那边可能有点降温,记得保暖,喝点热水。”
“杨妈,教师节快乐!祝杨妈身体健康,万事顺心。”
……
今年教师节,四面八方的问候和祝福涌向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第二完全中学教师杨毛吉。
一声“妈妈”道尽感激
“亲爱的杨老师,师恩难忘,尤其是今年实习,当我站上三尺讲台,百感交集。这一刻,我才懂那时您的教诲,那些您在办公室给我的鼓励和安慰,每次离别时的拥抱。我跟随您的脚步,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就像是一种接力和传递,站在讲台上,我会不自觉地提起您。说到您的事迹,我内心充满自豪,自豪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做榜样,让我去学习,去追赶您前进的脚步。”在众多的祝福中,学生小婷发来的消息让杨毛吉尤其难忘。
小婷身世坎坷,幼年失去父母关爱,与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小婷上初二时,杨毛吉得知她家的情况后去家访。那是个夜晚,很多人家灯火通明,只有小婷家灯光微弱,她借着卫生间门口仅存的一束微光写作业。原来,家里的灯坏了,锅灶也出现了问题。
第二天,杨毛吉联系学校的电工帮小婷家修好了电灯,还买了崭新的电灶、锅等厨具送到小婷家。从那时起,杨毛吉把小婷当成女儿一样照顾,从学费、生活费到生活用品和衣物,还经常往小婷家送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杨毛吉有织毛衣的好手艺,她特意给小婷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穿上新毛衣的小婷,照镜子时湿了眼眶,她突然转身紧紧抱住杨毛吉,哭着叫了一声“妈妈”。一声妈妈,道尽了对杨毛吉的感激。
“这丫头特别争气,梦想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高考的时候,她以全省文科167名的成绩考入了陕西师范大学。如今,她在大通县的一所乡镇学校当实习老师,明年就毕业了。”杨毛吉骄傲地说。
帮助300多名学子圆梦
杨毛吉,藏族,1996年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大通县朔北中学任教。刚步入职场的她,成为一群学生的班主任。
学生媛媛的父母在州县上班,她被寄养在姥姥家。因家庭矛盾,媛媛产生了辍学的念头。“看着孩子无助的样子,我就带着她住进了我的宿舍。那时候,我还没有结婚,每天晚上我俩挤在1.2米的床上。”杨毛吉回忆说。
后来,媛媛考入一所中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会计。如今,媛媛已为人母,她的孩子是杨毛吉看着长大的,现在已经上大学了。“我们至今还保持着联系,就像亲人一样。”杨毛吉笑着说。
自成功帮助媛媛完成学业后,杨毛吉的爱心之路便越走越宽。发现留守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等,她总是尽力帮助他们。结婚后,她甚至把几名需要帮助的学生带到家里居住,有的甚至一住就是3年。
“我爱人也是一名教师,特别朴实,不管我做什么,他都默默支持。”杨毛吉的丈夫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杨毛吉几乎每月将工资全部投入其中。
“除了自己出力,我还联系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如果找到合适的资助人,就请他们帮忙;实在找不到的,就由我来承担。”杨毛吉坦言,起初向爱心人士寻求帮助时也曾难为情,但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她还是厚着脸皮四处“化缘”。
这么多年来总共帮助了多少名学生?“最近7年,我和爱心人士通过资助学费和生活费的方式,共帮助了348名学生,资助金额共计80余万元。”杨毛吉脱口而出。
“我没算过自己具体为学生们资助了多少钱,但每一名爱心资助人士的资金去向我都记得很详细,还给每一位资助人制作了一份资金去向表。”杨毛吉翻看电脑桌面上的一个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位热心人士的善款去向。
“爱心企业家康总资助学生小兰、小贤、小芸、小涛、小鹏的明细,2021年至2024年,共计收到35900元资助款。支出小兰学费、生活费8297.79元,学生于2023年6月毕业,5月资助结束;支出小贤学费、生活费14219.39元,学生于2024年6月毕业,5月资助结束……”
她多了一个亲切的称呼——“杨妈妈”
去年到今年5月,杨毛吉和爱心人士帮助了13名学生。“去年,我每月取7800元钱,全都发给学生。”杨毛吉说。
杨毛吉并非来者不拒,而是通过家访核实情况,精准帮助真正需要的学生。令杨毛吉记忆深刻的是,学生小萍的求助故事。
小萍上高一时,小心翼翼走进杨毛吉的办公室,称父母长期生病,弟弟也在上学,请求她也资助一下自己。看到小萍的勇气和真诚的眼神,杨毛吉在家访核实情况后,将她纳入了资助名单。
“这个姑娘特别上进,高一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学习很踏实,不停地往前赶,最终考入了中南大学。得知自己被录取的那天,她第一时间给我发来了消息,我们俩都特别激动。”杨毛吉脸上的笑容再次绽放。
今年高考季,杨毛吉再次收获喜悦——她资助的8名高三学生全部金榜题名,迈入大学校门。
今年高考的8名学生分别被东北石油大学、青海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录取。“入学前,我给每人准备了1000元路费,叮嘱他们好好学习,不负众望。”杨毛吉说。随后,她又新增了两名资助对象。
令杨毛吉欣慰的是,学生们个个争气。杨毛吉说,348名学生中大部分考进了大学,不少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在各行各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多年的帮助,让学生们对她有了更亲切的称呼——“杨妈妈”。
“不管我们是什么民族,都是一家人”
“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不管我们是什么民族,只要在这个班里,就注定我们是亲兄弟姐妹。既然是亲兄弟姐妹,就要互相帮助,就是一家人。”上课时,杨毛吉总会给学生讲这句话。
杨毛吉的受助学生有汉族、土族、回族、撒拉族、蒙古族、藏族等,她用实际行动让身边各民族的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用自身经历讲述着最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2024年9月,杨毛吉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杨毛吉以少数民族观礼团成员身份亲临现场观礼。
杨毛吉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锦旗。“求学岁月遭苦难 老师妈妈哺育甜”“病魔无情人间有爱 奉献爱心温暖永存”“师情浓浓 爱心无限”……每一面锦旗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温暖的故事。(文中学生名字均为化名)
(来源: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