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淅沥,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东山村宁静祥和,一阵清脆的敲门声传来,党员姚文梅如往常一样,敲开了村民李祥林的家。
“阿吾(土语,哥哥),最近忙啥呢?家里一切都好吧?”
“阿姑(土语,对年轻女性的称呼)来了,快屋里请,都好着呢。”
简短寒暄后,姚文梅走进整洁的堂屋,不禁对视力残疾却保持着体面生活的李祥林竖起了大拇指。
因无法外出务工,李祥林家的生活靠种庄稼和妻子外出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尽管生活不易,但李祥林仍将院子收拾得干净有序,还在门口种上了花和蔬菜,看着让人心里舒畅。
“阿姑,多亏了你,党员联户后,你帮我们申请了低保,还总来看我们,有啥困难你都帮着解决。”
李祥林说的“党员联户”,正是东山村自2023年起推行的“四邻联动”工作法——每名党员包联4户至6户邻里,通过“邻帮邻、亲帮亲”,将治理触角延伸至院落田间,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
党员每入户解决村民困难一次,就会得到相应的“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物品。在这一机制下,党员李永秀也积极行动起来。
她的包联户中,张忠武家情况最特殊。张忠武家有8口人,劳动力少、负担重,还是种植大户,一边要种70多亩(1亩≈0.0667公顷)的马铃薯地,一边要照顾老母亲和孩子,一大家子就指着庄稼地过日子。
李永秀将张忠武家的难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23年,她便在党员大会上提出想帮张忠武申请种子、有机肥、地膜等农用物资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乡政府的支持,不久就将物资送到了张忠武家。
今年,乡里还签订了马铃薯保护价收购协议,张忠武再也不愁销路,笑容舒展了许多。
“这都是‘四邻联动’在默默发挥作用。”东山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良不由感慨。
王国良是村里的带头人,凭借和妻子在家政行业摸爬滚打的经验和资源,他帮助自己的联户村民那进花、杨成琴找到了稳定的家政工作,实现就业增收。
更重要的是,“四邻联动”让党员成了矛盾化解的“排头兵”、政策宣传的“传声筒”、民情收集的“信息员”。
前不久,党员祁兴武在汛期每天接送祁兴强和本九言索两位孤寡老人往返于安置点和家中,并关心老人饮食起居,让两位老人真切感受到了“党就在身边”的温暖。
一本本联户手册,记录着党员走访的点点滴滴:
“2025年7月9日,走访农户吉占全家,询问了他妻子的身体情况,儿子儿媳的务工收入情况。”
“2025年8月2日,走访赵生福家,赵生福说要是乡上有一家农机维修店该多好,农户的机械维修很不便利,有时缺一个螺丝都得到互助县城去买。”
“2025年8月20日,看到赵金忠、哈连武等人在‘四邻议事亭’,我告诉大家现在雨季要注意防汛,定期检查家里的排水口。”
……
无论是健康问候、就业关怀,还是农机维修、防汛提醒,还有申请帮扶、解决纠纷……村民的大小事务都被党员们仔细记下并及时回应。
曾经部分农村党员作用淡化、流动党员多、村民缺乏议事平台等问题,都因“四邻联动”得到有效破解。“沉睡”的党员重新“归位”,他们走出“小家”,走进“四邻”,真正成为党支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随之增强,村里的议事方式从“村干部说了算”变为“大家商量办”,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重归乡村,乡村治理真正从“单向管理”走向“多元共治”。
雨还在下,村庄巷道洁净、空气清新。村委会办事大厅“为群众办好事 让群众好办事”的标语,正成为日常现实。农村书屋中满满当当的书籍,广场上村民运动健身的身影,议事亭中阵阵爽朗的笑声,这一切,都在默默诉说“四邻联动”为东山乡带来的崭新气象。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