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童趣的小火车、架在树上的鸟屋、木质的矮凳和长椅……
一根根废弃的枯木“变形”,成为了公园内一道道富有野趣的别致风景线!近日,漫步在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记者被步道两边独具特色的景观小品和便民设施所吸引,为这里的枯木焕新、变废为宝点赞。
这些由枯木改造而成的设施,既自然朴素,又别具匠心:一截粗壮的树干被打磨成矮凳,供游人小憩;几段粗枝拼接成电箱的“外衣”,让突兀的电箱藏身林间;几节枯木拼接成的小火车,成为孩子们的游戏打卡点;精巧的鸟屋搭在树梢上,仿佛能听见其中传出鸟鸣;就连看似随意的木质围栏,也保留了树皮原始的纹理,散发着原木的自然气息。这些“重生”的枯木,成为了公园的“生态名片”。
“在公园里,湟水河南岸,我们布置了12处由枯木手工做成的景观小品和许多衣架、矮凳、木桌等便民设施,其他地方还有用枯木做成的凉亭、步道、楼梯等,这些都藏在园区内等着市民们发现。”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这些设施与公园环境浑然一体,避免了工业化景观制品使用后造成的与自然环境的割裂。带着孩子游玩的王女士感慨:“这些木制品比塑料金属更有温度,孩子触摸到的都是真实的年轮和树皮,这是最生动的自然教育。”
这些枯木的改造并非随性而为,而是源于对市民活动轨迹的细致观察,对真实需求的精准把握。“我们发现市民游玩时需要临时休憩的地方,运动健身时随身物品也没处放,就用枯木做了长椅矮凳、便民衣架,这样既解决了游客的问题,又不破坏公园的自然氛围。”相关负责人说,园区还定期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利用枯枝朽木制作手工艺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展自然教育,培养环保意识,普及生态保护理念。
不仅如此,把枯木改造成“好物”,也是将生态保护理念落到实处的生动实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那些曾被视为“废弃物”的枯木,经过巧妙构思重获新生,不仅大幅减少了园林垃圾的处理成本,更让资源实现了就地循环。枯木没有离开它生长的土地,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价值——或是化作供人休憩的坐凳,或是成为美化环境的景观,最终都将回归自然。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循环模式,让生态保护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