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原最美的7月,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海关查验区,一箱箱印有“青海造”标识的藏毯正通过X光机的查验去往德国。这批由青海圣源地毯集团研发的立体纹藏毯,融合了非遗加牙藏毯制作技艺与AI设计元素,于2024年1月参加在德国汉诺威举办的全球顶级地面材料展后,圣源集团与欧洲经销商达成多项合作意向。2025年上半年,圣源地毯出口额同比增长8%以上,德国市场订单量进一步扩大,产品进入古驰专卖店、迪士尼邮轮等高端场景。从高原手工制品到走进欧洲高端家居市场,这款藏毯的“出海路”,正是青海近年来推动“青字号”品牌从“养在深闺”到“走向世界”的生动缩影。
如今的青海,不再只凭“大美风光”吸引目光——从藏蜜连续11年拿下欧盟有机认证,到中复神鹰碳纤维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按吨出口”,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7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件,用标企业110家,“大美青海·生态品牌”推介活动累计签约近9亿元,一系列品牌建设的“组合拳”,正让高原上的特色产品以“生态+品质+创新”的标签,在国内外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
展会上的青海馆。陈琳 摄
广博会上,客商了解青海情况。董洁 摄
青海好物亮相国家级会展现场。陈琳 摄
“走南闯北”让青字号产品广为人知
8月下旬,“大美青海·生态品牌”2025青海品牌商品推介活动在南粤大地拉开帷幕。青海86家企业参展第33届广州博览会。在这里,近千种青海产品集中亮相:盐湖特产的钾肥衍生品、光伏基地的清洁能源设备、三江源的有机牛羊肉、高原牧场的藏蜜……满满一馆的生态好物,成了展会现场的流量焦点。
“您试试这个玫瑰水,喷脸保湿、开盖能喝,刚从青海贵德的玫瑰园里‘搬’来!”青海恒健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手里举着塞域宗喀泉玫瑰冰露,身边围满了好奇的客商。她指着瓶身介绍,这款专为女性设计的饮品,原料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千户村的白玫瑰园,纯露搭配当地矿泉水,一上市就定下了进驻商超、旅游景区的计划,10元一瓶的定价也让不少经销商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
青海藏毯展示。
据悉,广州博览会开馆仅3小时,青海6家企业就与省外伙伴签下近2亿元合作订单。“跟着省市场监管局跑了十几次展会,每次都有新收获!”青海青藏蜜蜂良种养殖场负责人王大鹏攥着刚签的合同,语气里满是兴奋。这次他们与中方融科(山东)供应链公司达成协议,约定未来3年通过全国高铁渠道推广藏蜜,每年签约额5000万元,累计1.5亿元,今年10月就能正式供货。而这款连续11年拿到欧盟有机认证、拥有国家地理标志“身份”的藏蜜,也将借着高铁走上更多家庭的餐桌。
这样的“青海热”,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近年来,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目标,把品牌推介从“自办展”改成“借展造势”,还特意将主题定为“大美青海・生态品牌”,就是要让青海产品的民族味、地域味、生态味更鲜明。从“一带一路”沿线的阿拉木图、莫斯科,到国内的深圳、青岛、重庆,近20场推介活动下来,青海品牌的美誉度一路攀升。“十四五”以来,先后有500余家(次)商标、地理标志品牌企业跟着推介活动“走南闯北”,累计签下152个项目、近9亿元订单。这些订单,不仅让“青字号”产品打通了出省通道,更让全国乃至世界看到了青海生态好、产品优的实力。
工匠正在编织青海加牙手工藏毯。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谭梅摄
创新让“青海造”既有底气又有新意
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复神鹰碳纤维西宁有限公司用一项技术改写了中国碳纤维产业的历史。作为国内首家、国际第三家掌握干喷湿纺核心技术的企业,中复神鹰自主生产的高端碳纤维,彻底摆脱了被国外“卡脖子”的困境。以前,高端碳纤维要“按克进口”,现在,青海基地年产的碳纤维能“按吨出口”,全球首个万吨级碳纤维基地就落地在这里。这些“青海智造”的碳纤维,不仅用在航空航天领域,还撑起了风电叶片、氢能储瓶的“骨架”。2022年,企业的“万吨级干喷湿纺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首次出口意大利8.6吨;2024年,又被认定为“科技小巨人企业”;2025年产能突破万吨,全球市场份额稳居前三,用实力证明“青海也能造出世界级高端材料”。
传承千年的加牙藏毯,在圣源地毯集团的手里“活”了过来。企业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作,走出了“老技艺+新设计”的路子:设计端,用AI系统储存数万种传统纹样,再融入极简、轻奢风格,开发出能呈现光影渐变的立体纹挂毯,年轻人也愿意买;生产端,建了包含4万种色彩的色库,搭配全自动染色设备,颜色精准率达99%,让藏毯能像油画一样细腻。如今,圣源地毯从最初的几种产品,发展到28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年出口额稳定在8000万元以上,2025年上半年出口额上涨8%,产品卖到德国、意大利等40多个国家。更难得的是,工厂还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让非遗技艺既“传下去”,又“挣到钱”。
“把高原特色做成市场需求。”在“品质”上做文章的青海藏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三江源无污染的蜜源地,企业产品连续11年取得欧盟有机认证,2014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借着“大美青海”推介会的平台,藏蜜从青海牧场走进了全国商超。这些企业用创新证明:哪怕是高原小特产,只要摸准市场需求,也能闯出大天地。
多年深耕为品牌成长筑牢“青海根基”
青海品牌能走稳走远,离不开政策的“保驾护航”。青海省相关部门把“青字号”产品“走出去”作为核心任务:线上,盘活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资源,打造直播电商基地,帮传统商贸企业从“线下摆摊”转向“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线下,打通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还拿出省级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搞标准化生产、拿国际认证、建质量追溯体系,破解了“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的难题,让青海品牌有底气、有保障。
同时,市场监管部门牵头构建全链条商标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商标受理青海窗口、全省57家商标代理机构、39家商标品牌指导站的联动作用,围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建立商标、地理标志基础信息库,从挖掘资源、强化保护、提升运用、搭建平台四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分层分类推进培育。在这套体系支撑下,青海累计商标注册量从2020年末的48516件上升到目前的87100件,增长1.79倍,2家商标品牌指导站还入选国家首批“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名单,成为品牌培育的“骨干力量”。
地理标志是产品的“金字招牌”,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青海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保护一批”的思路,深入湟中、湟源、大通等县区,对“湟中银铜器”“湟源皮绣”“湟中堆绣”等非遗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进行梳理,同时,借着农产品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契机,通过信息补正、权属变更等举措,推动特色物产“持证上岗”。截至目前,全省共申报成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件,注册成功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7件,获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增加至110家,2024年年产值达309.83亿元,让农牧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地标红利”。
如今,“柴达木枸杞”“藏毯”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实施名单,位列全国44个项目之中;“藏毯”“玉树虫草”“互助青稞酒”“柴达木枸杞”4件产品被列入全国指导名录;“柴达木枸杞”“湟中燕麦”更是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名录,拿到了进入欧洲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同时,青海还主动“借船出海”,让品牌多渠道“露脸”。2024年至今,青海在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举办产业“四地”推介会,尤其是连续两年的青海—香港经贸交流活动,不仅签了超75亿元订单,还创新推出“青海家宴”,让青海牛羊肉、枸杞通过香港美心集团的菜品“圈粉”,走出国门,瞄准东南亚、中亚、欧洲市场。各类专场推介让藏毯、有机蜂蜜等产品走进海外商超。截至目前,青海已有50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55个产品获得香港STC“国际通行证”,让“青字号”得以叩开国际高端市场的大门。
青海品牌的“出海路”,是一场生态、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旅。从非遗藏毯的一绒一线到碳纤维的精密制造,从高原牧场的蜂蜜到盐湖化工的衍生品……青海好物正以“生态+品质+创新”为标签,在国际市场上书写属于高原的传奇。这一过程中,青海以“推介为桥,政策为基”结出硕果,不仅让“青字号”产品走出深闺,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西部的发展潜力与绿色动能。未来,随着更多“青字号”产品带着生态、文化、科技的“青海印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片高原上的品牌故事,还会写出更精彩的篇章。
【记者感言】“青海产”下一站:向“精”向“强”
当青海藏蜜走向全国,当青海藏毯走进欧洲商超,当“青海智造”碳纤维打破技术垄断,青海商标品牌建设的成绩单藏着高原特色与市场活力碰撞出的火花。这份成绩的背后,更有一份清晰的“未来答卷”。记者了解到,青海相关市场部门锚定方向、精准发力,正以扎实的计划为“青字号”品牌铺就更宽的成长路。
品牌培育,贵在“精准”二字。过去,青海靠着“广撒网”式培育,让商标注册量实现了倍数级增长;未来,“精准滴灌”将成为关键词。围绕产业“四地”建设给品牌“分类画像”:对盐湖化工、清洁能源等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技术型、高端化品牌;对有机农畜产品、非遗手作等特色领域,深挖生态与文化附加值。简单地说,就是“按标准找好苗子,按需求补营养”——比如给枸杞企业搭技术升级平台,帮藏绣工坊对接设计资源,让每个有潜力的品牌都能拿到“量身定制”的成长方案。这种靶向培育,既能让优质品牌冒尖,也能带动更多中小品牌跟上节奏,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发展”的格局。
地理标志的“金招牌”,未来要更亮、更暖。牦牛、藏羊、虫草、藏毯……这些带着青海烙印的物产,是乡村振兴的“好帮手”。把地理标志培育和乡村振兴拧成一股绳,按照“挖潜力、育精品、保品质”的思路梯次推进:先从各地的特色物产里“筛金子”,比如海东的菜籽油、黄南的唐卡……将地域特色纳入培育清单;再帮符合条件的产品“拿身份”,指导合作社、企业完善申报材料,让更多“土宝贝”挂上地理标志的“认证牌”;更要管好“招牌”的使用,规范专用标志流程,避免“一哄而上、粗制滥造”。说到底,就是让地理标志的“名片”成为“存折”——当湟中燕麦、大通蚕豆这些地标产品附加值提升,受益的不仅是企业,更是种养殖的农牧民,真正让品牌红利落到田间地头。
让“青海产”走得远,还得靠“特色宣传”搭桥梁。过去几年,“大美青海·生态品牌”推介活动让高原好物走进了广州、香港等地的展会;未来,宣传的“朋友圈”还会更大。在延续线下推介的优势,带着企业多去国内重点城市、“一带一路”沿线市场“露脸”,让更多人看到青海产品好品质的同时,发力“线上+线下”融合,比如搞直播带货专场、建“青字号”电商专区,让消费者在手机上就能买到正宗的高原特产。更重要的是,青海还要主动“牵手”省内外伙伴,和东部省份合作搞品牌互推,跟电商平台共建营销渠道,通过“抱团发力”让“大美青海”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其实,这些做法的核心很实在:不是搞“花架子”,而是让品牌建设接地气、见实效。推进地理标志用标规范,是为了守住消费者对青海产品的信任;加强区域合作,是为了打破“地域壁垒”,让“青字号”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精准培育品牌,是为了让青海的优势资源真正变成市场竞争力。
从商标数量“量的积累”,到品牌质量“质的飞跃”,青海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当精准培育让品牌更有竞争力,当地标引领让乡村更有活力,当特色宣传让渠道更畅通,未来的“青字号”,不仅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更能带着高原的生态味、文化味、科技味,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掌声。
不喊空泛的口号,只有扎实的行动。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会看到更多像“藏蜜”“圣源地毯”这样的品牌冒出来,看到更多“青海造”成为消费者认可的“硬通货”。而这些成长起来的品牌,终将成为青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让高原大地上的品牌梦扎得更深、飞得更高。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