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中秋月圆,国庆同辉。这个即将落幕的双节假期,你身边是否也涌动着一股让人暖心的新风尚?
当“无声门店”的听障员工,用熟练的动作和真诚的笑容,让一杯杯茶饮成为包容与理解的载体,一杯杯饮品成了传递理解与尊重的载体,寻常奶茶店也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假日新去处;
当福利中心的厨房飘起青海传统月饼的麦香,老人们围坐分享团圆饭、动手捏黏土做手工,把节日过出了家的暖意;
当青海省博物馆的小小志愿者用生动讲解打破外界对青海的刻板印象、文创企业也以巧思为笔、文化为墨,让青海元素被更多人看见。
这一股股别样的新风尚正拂过节日的街巷,为欢乐气氛添了和谐、增了温度,也让这个假期的回忆变得格外鲜活动人。
打卡无声门店,更暖心!
“喝奶茶还能做有意义的事情,必须去打卡!”
“希望这些美好能让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温暖!”
……
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打卡”是假日的关键词。10月6日晚,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位于西宁市城西区海湖万达广场的霸王茶姬门店。一进门,就被一条贴在左侧墙壁上的留言所吸引——“我很惊讶门店给予特殊人群工作岗位,这在西宁很少。谢谢他们的付出,让西宁更加有关怀。”
原来,这就是这家茶饮企业在青海开的首家“无声门店”。
啥是“无声门店”?在客流量激增的节假日,能否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这些问题,得到了店长陈瑞的解答。
“‘无声门店’是指员工中有听障人士。为了方便交流,我们配备了手写板、指示牌、菜单图示等各种方便沟通的设施,避免了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不便。”记者了解到,这家店的12名工作人员中,4名是听障人士。是由青海省残疾人联合会牵线搭桥到公司应聘后,经过培训后正式上岗。
其实,在这些新伙伴加入前,陈瑞心中也有些担忧。
“虽然自己干这一行有些年头了,但从未跟这个群体合作过。能配合好吗?”
很快,陈瑞便发现自己的担忧是多余的。他们不仅在大家的帮助下很好地融入了新集体,工作完成度也很高。
正介绍着,好几名顾客前往取餐处取餐。
只见沙海邦熟练地将刚刚制作完成的茶饮摆在取餐口。作为一名制茶师,这个年轻人不仅制作速度快,而且水准很高,一点不输其他员工。
拿到茶饮的敏生军是店里的“人气王”。在向顾客确认订单信息后他笑着将奶茶递给对方。
“别看他是一名听障员工,可无论是为顾客提供试饮还是指引他们点单、取餐,那叫一个游刃有余。很多顾客不仅没有因为他的特殊身份感到不便,反而被他真诚的笑容所感染。”陈瑞话音未落,就看到顾客一手拿着奶茶,一手为敏生军点赞。
记者了解到,在这个假期,门店日均售出茶饮500杯左右。其中不少人是冲着“无声门店”专程前来“打卡”。
“现在已有四、五名听障人士找我们咨询工作的事情。其实公司也有这样的考虑。毕竟我们一家店提供不了太多的岗位,但可以作为实训基地,为其他门店培训听障员工。”陈瑞说。
别样中秋家宴,更有味!
10月6日凌晨5时,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社会福利中心已经热闹起来。一场以“巧手迎中秋·团圆乐融融”为主题的中秋活动在厨房的忙碌声中拉开序幕。
作为一家“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李晶创办的民和县孝康养老服务中心承担着福利中心的养老服务工作。为了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暖的中秋佳节,几天前,李晶就和同事们准备起来了。
当第一批金黄油亮的青海大月饼从蒸箱中取出,浓郁的麦香与果仁香瞬间弥漫整个餐厅。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小块月饼,一口咬下,老人们纷纷点头称赞。
这边月饼刚刚出锅,那边,午餐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
“今天的菜单讲究荤素搭配。考虑到老人们牙口不好,这羊肉早上五点多就煮上了,软烂可口。搭配的炝炒菠菜和黄瓜炒蛋,都是平时大家爱吃的两个菜。”后厨工作人员严萍说。
12时,食堂变身热闹的“团圆餐厅”。手抓羊肉搭配爽口的小菜、水果,一桌桌丰盛的团圆饭格外诱人。老人们和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谈笑声此起彼伏。
餐后,手工制作正式开始。马海红老人熟练地对折彩纸,剪出“玉兔捣药”;金复忠老人用黏土捏出迷你版青海大月饼,还细心地用彩笔点上“花纹”;范福财老人则跟着社工的示范,慢慢编织出挂着小灯笼的中国结……制作完成后,通过集体投票,评选出“最佳创意奖”“最美作品奖”。
“不仅吃到了家乡味道,还做了手工,这个中秋比以前在家里还热闹!”得奖的金复忠老人今年72岁,平日里就是手工小组的骨干成员。他的黏土作品《我爱祖国》获得了一等奖。
“这次活动既贴合青海中秋传统习俗,又精准对接老人的精神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了节日的仪式感。今后,中心将继续围绕传统节日与老人兴趣爱好,开展更多特色活动,让尊老敬老的温暖实实在在照进老人们的生活。”李晶说。
讲好青海故事,更自信!
10月7日12时,新宁路小学六年级学生范芠鑫的身影出现在青海省博物馆。不过,今天她的身份可不是游客,而是一名小志愿者。来到办公室,穿好志愿者的小马甲,她的讲解工作正式开始。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参观青海省博物馆……”其实,这不是范芠鑫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省博。今年6月,在得知这里需要学生志愿者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在这个喜欢了解青海文化历史的小学生眼中,当讲解员是了解家乡的好机会。
当然,除了学习知识,范芠鑫也有自己的打算。
“之前去外地旅游,发现很多人都不了解青海,在他们的刻板印象中,青海甚至是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生在青海、长在青海的范芠鑫来说,家乡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不说,文化底蕴同样深厚。所以,她很希望能够借着讲解的机会,让更多游客更加了解青海。
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目标,在拿到讲解词后,范芠鑫迫不及待地练习起来。担任暑期讲解员后,她又针对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不断丰富自己的解说。比如在讲到舞蹈纹彩陶盆时,她会补充介绍这件文物的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在介绍永乐款铜鎏金观音立像时,她会指着展厅一旁瞿昙寺隆国殿等比例微缩的木质模型介绍瞿昙寺……
无独有偶。在省博南门的文创店,同样热爱家乡的青海山宗水源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盈正在通过直播平台介绍公司在国庆中秋假期推出的新产品——青海月饼。
“这款产品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我们青海的传统月饼。”记者看到,这款青海城市限定的“白胖大月饼”不仅在外观上十分生动地还原了传统月饼,还醒目地写上了“青海月饼”四个字,很有地方特色。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短短几天已经销售了400多个。
“我就是地地道道的青海人,这些产品也饱含着我对家乡的一份情怀。今后,公司还将继续推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更多游客通过我们的产品了解青海、爱上青海!”刘盈说。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