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这条穿行云端的隧道“重量”几何?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芈峤 张鹏 潘玲 鲁东 王菲菲 张洪旭    发布时间:2025-09-30 06:44    编辑:管理员         
1国家公园里的绿色施工场景。

  道路有长度标尺,有承载量标注,又可有重量标刻?

  海拔3000米之上,云雾深处,山峰之间——当11.15公里的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在9月30日迎来正式通车,这条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穿行的隧道,其“内在长度”已突破物理通道起始端的长度定义,其“重量价值”已无限超越沥青、砂石和混凝土浇筑的物理属性。

  胶南至海晏公路加定(青甘界)至海晏(西海)段工程,是《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的重要布局,也是青海省高速公路网“三纵四横十联线”和干线公路网“六纵九横二十联”的重要组成。这条公路的贯通,对加快西部大开发、改善区域民生、加强青海省内各区县及与周边省区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意义重大。

  路,绝非仅是连接起点与终点的通道,而是肩负地区经济发展、保障各民族安定团结、促进生态持续向好的重要动脉。而互助北山特长隧道,正是这条富含深意的高速公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

  11.15公里,是青海境内目前最长公路隧道的长度。这条隧道不仅是对交通工程极限的挑战,更是在“地球第三极”上,通过创新创造实现高原天堑变通途的生动实践。当历经5年攻坚建设,这条恰如中枢纽带的隧道突破瓶颈、联通东西,其承载的对生态环境的敬畏、对科学技术的匠心、对文明发展的托举,以及对世界、对未来的承诺,已然凝聚起一股强大的青海发展新动力。

2天堑变通途。

  技术突围,为青山做“微创手术”

  “北山山清水秀,可也困住了我们。”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加定镇加塘村的青年小松,道出当地人的复杂心绪。她渴望一条能让大伙儿便捷走出大山、为大家带来发展机遇的路,却又担忧:“修路会不会像给青山‘开大刀’,伤了这里的灵气?”

  “盼路,又怕修路毁了这绿水青山。”这种矛盾心理,是当地百姓的两难选择,也是公路建设者面临的考题。

  今天,一条公路成功穿山、越水,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戈壁穿行。这是我国现代工程在青海基建技术及绿色发展理念支撑下高难度实现天堑变通途的现实写照。

  拿出工程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条公路所处的极端环境:高寒高海拔(海拔2815米至3699米,年均气温-0.3℃至3.5℃,极端低温低至-33.1℃)、地质条件复杂(穿越7条断层破碎带,最大埋深769米)、安全风险极高,且必须穿越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这片生态极度敏感区。

  “虽然困难很多,但我们不是来‘开山劈石’的,是来实践与自然共存的。”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加西公路项目工程管理部主任李占科说。

  当然,其中的答案,藏在了一系列“绿色智慧”的精准施工中。

  “为了留住青山,团队通过多轮论证与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以‘长隧道取代大量路基和桥梁’的优化线路。”李占科说。

  这一“线路优化”策略效果显著:减少占用永久林地约152公顷,相当于避免了35万余棵树被砍伐。

  这不仅是一组数字,更是青海对这约152公顷原始森林的最佳守护!

  “永临结合”理念贯穿建设始终。项目巧妙地将大型临建设施整合至占地面积广阔的主线服务设施内部,避免在敏感区多处设点施工。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隧道洞渣的“变废为宝”。面对全线364万立方米的路基填筑需求,建设方将隧道开挖产生的洞渣进行精细筛分,合格者用于路基填筑和混凝土骨料加工。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原材料供应难题,更从源头杜绝再次取土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小松作为村民代表受邀不间断走进项目工地,看到严格保护的植被、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她的担忧转变为信服:“他们像做微创手术一样,路通了,山还是那座山。”小松看到了发展与保护并行不悖的现实。

3值得打卡的隧道景观。

  青海方案,掘进敲出中国基建密码

  在年均气温低于冰点、冬季长达6个月的“生命禁区”进行超长隧道施工,是对人员耐力、设备性能、材料标准和施工管理的极限考验。但是互助北山特长隧道的建设者们,用“中国基建世界认可”的底气,凝练出一套应对高原极端环境的标准化、智慧化青海方案。

  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项目始终坚持“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原则。这好比“黑夜前行”,但每一步都借助科技手段看得清清楚楚。每次钻爆作业后,参建各方技术人员会踏勘现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成果解译系统、监控量测数据以及岩石试验指标,动态调整施工方案。项目应用的《基于BIM技术应用的公路隧道地下复杂空间结构“导坑挑顶法+新奥法”开挖施工工法》,成功解决了复杂地下空间衔接段开挖支护的难题,为特长隧道主洞施工提供技术保障。

  针对高寒环境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难题,项目部建立完整的冬季施工温控体系。从原材料加热、拌合站保温,到运输过程中的保暖,再到浇筑后的持续养护,用料全程“保姆式”控温呵护,确保极寒条件下依然能正常施工。

  项目还广泛应用机械手、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减少危险区域人工作业。这套“青海方案”不仅攻克了互助北山特长隧道的建设难关,也为未来在类似极端环境下进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标准。

  今天,这条隧道的贯通,意味着加西公路全线最大的瓶颈被打破。加西公路不仅是连接青海东北部的交通线,更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作为西宁市至兰州市的“第二通道”,它将极大缩短时空距离,对改善涉藏地区民生、促进矿产及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天堑从此变通途!

4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全力施工中。

  跨越山海,“中国方案”的全球化实践

  技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其普适性与可推广性!

  源自青藏高原极端环境下的技术突破与工程经验,其影响力正跨越山川湖海。就在互助北山特长隧道紧张施工的同时,万里之外的非洲安哥拉,当地技术人员马里奥正在一个新的民生项目上,熟练运用来自青藏高原的施工技术与生态保护理念。

  “我亲眼看到中国伙伴带来的变化。”马里奥说,“他们不仅帮我们建起现代化的体育场和道路,更重要的是,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培养了像我这样的本地技术人员。”马里奥现在参与的项目,正是借鉴了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以及绿色施工等成功经验。“这些在青藏高原经过极限考验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帮助我们高效、环保地推进项目建设。”马里奥说。

  从青藏高原的雪域长龙,到安哥拉的发展快车道,青海本土的承建方中国水电四局,正通过一个又一个超级工程,打通全球互联互通之“路”,彰显合作共赢之“道”。他们带出去的,是经过极端环境检验的先进技术、绿色标准和可持续理念;留给当地的,是改善民生的高质量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和携手发展的希望。

  水电四局国际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梁学锋说:“一个个大型基建项目顺利投运,不仅让中国工程技术赢得海外市场的认可,更改善了当地发展环境,还为当地百姓解决就业、教授技能,实施医疗援助。多年来,不仅为中国企业树立形象、建立信誉,更收获了友谊。”

  一个个重大工程、民心项目是中国企业对外基建项目建设能力的最好证明,一个个授人以渔的技能传授是青海本土企业以良好形象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的良好实践。以“一带一路”为桥梁,青海企业真正做到了走出去、融进去。

  从青藏高原的雪域长龙到非洲的民心基建项目,正是“以青海所能,服务世界所需”的生动实践。加西公路,这条驰骋于“地球第三极”的交通大动脉;互助北山特长隧道,这条位于云端的新坐标。它们的“重量”,是技术创新的含金量,是生态保护的含绿量,更是普惠民生的含情量。它衡量出的,是中国基建在新时代的高度、温度与广度。

5巴扎零碳服务区。图片均由 张鹏 摄

  手记:一条路的含金量

  加西公路,特别是其控制性工程互助北山特长隧道,不仅仅是一条物理通道,更是把技术高度、生态温度、民生厚度融为一体的现代基建工程。这条公路的贯通,不仅意味着地图上一条新图示的绘就,更象征着青海公路基建实力再攀新峰。

  这条路的分量,首先体现在技术创新的“含金量”上。那28项凝聚着智慧与心血的专利,绝非纸面文章,而是无数个日夜攻坚克难的结晶。在海拔超过3000米、年均气温接近冰点的极端环境下,建设者面对的不仅是艰苦的自然条件,更是复杂地质构造和极高的生态安全要求。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都是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生动实践。这沉甸甸的“含金量”,彰显的正是青海工程师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这条路的分量,同样体现在生态保护的“用心量”上。在规划建设之初,如何最大限度减少对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地质公园这片生态净土的影响成为首要课题。最终,一条互助北山特长隧道,实现了对35万余棵树的守护。这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字,更是青海绿色发展理念的全方位践行。它证明基础设施建设完全可以从过去的“征服自然”转向“和谐共生”。

  这条路的分量,还体现在普惠民生的“情深义重”上。对于互助北山百姓而言,这条路意味着出行的便捷、生计的改善、未来的希望。天堑变通途,不仅缩短了地理距离,更打开了发展的空间。这条路的修建,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给区域协调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这条路的分量,还蕴含着中国贡献的“世界分量”。互助北山特长隧道等工程所积累的技术、标准和经验,正在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从青藏高原到非洲大陆,中国正在通过务实的合作,与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挑战。这种以绿色和智慧为底色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促进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9月30日的通车,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充满新希望的起点。它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秉持绿色、智慧理念的“中国方案”继续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互利共赢的传奇。(芈峤)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