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党员教育就是‘坐在会议室里听报告’,如今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身边的榜样讲身边的事,听着亲切、学着实在,干事的劲头也更足了!”在和平乡马场台村的蔬菜大棚旁,刚参加完种植技术实践的党员张延倩笑着说。身后,绿油油的菜苗映衬着她眼中的希望。
这样热气腾腾的场景,正是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推行“田间课堂”党员教育模式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湟源县立足农村党员分布散、生产忙、集中难等特点,打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将党课从“机关大楼”延伸到“乡村一线”,用“带露珠”的语言、“沾泥土”的内容、“接地气”的方式,让党员教育聚人气、有生气、添力气,绘出“党旗在田野上飘扬、党课在乡土中生根”的新画卷。
一线问需 把课堂搬到党员身边
“大家看,这蒜苗根白叶绿,植株健壮,说明今年行情差不了!”在日月藏族乡山根村的蒜苗地里,县农村经济经营服务站农技专家赵盾魁拔起一株蒜苗,边抖泥土边对围拢的党员种植户讲解。从选种育苗讲到施肥技巧,从病虫害防治谈到水肥一体化,语言朴实无华,道理却讲得清晰透彻。
党员种植户张发斌频频点头:“以前靠自己摸索,现在专家到地头手把手教、面对面讲,蒜苗长得好,家门口卖一卖就能赚上零花钱!”
赵盾魁是湟源县为“田间课堂”专门组建的师资队伍一员。针对基层党课“内容空泛、形式单一、学用脱节”等问题,县委组织部牵头整合资源,打破条块壁垒,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乡土专家等多个层面选聘优秀讲师,构建起“领导干部讲政策、技术人才传技能、党支部书记分享经验、先进典型讲述事迹”的多元师资体系。
目前,全县已有90余名兼职教师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与农民党员同坐一条板凳、共话一个话题,把最急需的蔬菜制种、蚕豆高产、牦牛繁育等技术送到身边,更把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用“乡音土话”译出来、讲清楚,让大家在熟悉的“泥土味”里,把党的“好声音”真真切切地听进耳中、融入心里。
精准滴灌 让课程内容直击心坎
阵地建在一线是基础,内容精准对味才是关键。“田间课堂”拒绝“一讲了之”,力求“一呼百应”。湟源县建立“党员点单、组织接单、讲师上菜”的闭环机制:每次送课后,讲师团都会将党员提出的技术难题、政策疑问、发展诉求等“问题清单”带回,由县委组织部会同县委党校共同研判、分类处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与讲授方式。
正是在这种“田间出题—县里解题—地头应答”的良性循环中,一批“带着露珠、冒着热气”的精品课程逐步成熟。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发涵盖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基层治理等内容的课程60余门,形成“1套政治理论必修课+N套特色领域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在东峡乡下脖项村,湟源县职业技术学院党支部副书记、“高原先锋师资库”讲师钱俊栋结合村情,深入解读“千万工程”经验。党课结束,老党员杨延福起身称赞:“这节课是我点的单!以前总听说‘千万工程’,但不清楚具体怎么回事,更不知道怎么能用在我们村。没想到一点单,县里这么快就安排了专题讲解,既专业又透彻!”
为进一步增强学习针对性,县委组织部联合各部门开发出《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豆苗种植及主要栽培技术》等一批特色鲜明、务实管用的“定制课程”。这些课程如同为农村党员量身打造的“营养套餐”,真正实现了“需要什么就学什么,缺少什么就补什么”,让党员教育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
链式教学 促学用转化落地见效
有了好课程,更要让党员方便学、学得会、用得上。湟源县积极构建“课堂讲授+基地实训+云端助学”三维教学链条,打通党员教育“最后一公里”。
清晨,波航乡上泉尔村的缝纫机声奏响劳作序曲。这里,正进行着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现场教学。“我们眼前是泉胜劳保用品加工有限公司,主要加工采矿样品袋、帆布包等产品……”在组织员的讲解中,学员们走进8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只见缝纫机、锁边机排列整齐,工人们正在赶制订单。
这个由村党支部牵头、采取“党支部+公司+留守妇女”模式运营的振兴车间,已成为全县党员学习集体经济运营的鲜活教材。截至今年6月,该公司累计承接各类订单总额突破161.7万元,发放工资奖金37.35万元,带动27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熟练工日薪最高达270元,村集体还获得收益分红5万元。
“这一课,真把‘纸上的理论’变成了‘脚下的路径’!”学员张世元感慨。大家边走边看、边问边记,从一个个样品袋、一张张工资单中,真切感受到“小车间”撬动“大集体”的致富密码。学员马春花更是兴奋不已:“过去我们空有土地和劳力,缺的就是这样能把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回去我就把闲置平房改建成手套加工点,复制‘上泉尔经验’,让村集体有持续收益,群众有稳定分红!”思路一变天地宽,现场交流氛围热烈,一条通往共同富裕的“造血”之路仿佛在每个人眼前清晰起来。
除了上泉尔村,小高陵党性教育基地、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等教学点串珠成链,持续释放辐射效应。线下教学热火朝天的同时,线上学习也蔚然成风。湟源县依托与南京六合区委党校合作的“云端课堂”,通过“1个主课堂+1个调度平台+9个乡镇分课堂”机制,共享优质资源,扩大覆盖、减轻基层负担。
从马场台村的大棚到上泉尔村的车间,从山根村的蒜苗地到下脖项村的广场,湟源县“田间课堂”已超越传统教学场所,成为融合政策宣讲、技术传授、典型示范、议事交流的党建阵地。它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是党员汲取力量的“加油站”,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在这里,泥土芬芳与科技光芒交相辉映,政策春风与群众笑声相互激荡。湟源县用一堂堂行走的党课、一次次心贴心的交流,激活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提振农村党员“精气神”,将教育成果写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大地上,写在百姓洋溢着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笑脸上。
(来源:青海日报)